柴火灶,又称土灶,是有了使用清洁能源的新式灶具后,才有的新鲜名词。但它的历史却十分悠久,估计人类有了吃熟食的习惯后,便慢慢地发明了灶。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柴火灶几经演变,越来越精美实用。但是,它发展的脚步终究赶不上时代的步伐,今天,它渐渐卸掉了“主角”的身份,只有在偏远的乡村才能偶尔看到它们的身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柴火灶已经成了记忆,成了乡愁,成了吃一顿柴火灶做的饭就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我见过人们在野外作业或春游野炊时临时搭成的柴火灶,或石块砌成,或泥土垒就,侧边留一个小小的灶门,上方架一口锅。烧起柴火来,浓烟滚滚,火星四溅,金黄的火苗跳跃着,不停地舔着锅底,炽热的火焰不断给铁锅加温,这大概就是柴火灶最初的样子。
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柴火灶也在人类前进的脚步声里,不断推陈出新。就拿我家来说,我幼年的时候,住房是父亲临时租的。当时条件有限,无法弄来红砖、水泥等搭灶的材料,父亲就在附近村民家借来垒土墙房子的工具,筑了一个正方形的土台,再按锅子的大小,掏出灶膛,挖开灶门,把锅子平放上去,简易的土灶便搭好了。灶火烧起来后,火苗在灶膛里跳跃,烟便从灶门顶上冒出来,在屋子里四处飘散。使用过一段时间后,垒灶的湿土慢慢变干,灶体四处开裂,烟从裂缝里直往外冒,火力也大不如前。父亲便再找来一些湿土,将缝隙填补起来。一次次地填补,土灶变得越来越旧,也越来越丑。这就是柴火灶留给我的最初记忆,如今想起那段岁月,心里满是酸楚。
几年后,我家终于修起了三间大瓦房。父亲对搭灶很重视,他先制了一些土砖,待土砖彻底干透后,才开始建造。父亲凭着一双巧手,在堂屋一侧搭起了一座能同时使用大、中、小三口锅的大灶。灶呈弧形,四周和灶台也抹得十分光滑,比起先前用泥土筑成的土灶好了许多。但当时条件和技术有限,父亲建不出烟囱灶来,只要家里燃起灶火,屋子里仍然浓烟滚滚,熏得人十分难受。十来年时间,烟尘就把堂屋的墙壁熏得漆黑。
后来,父亲老了,我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因为家里人口越来越多,我便新修了两间房子,还硬化了地面,家的面貌焕然一新。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使我有了改灶的计划。当时家乡交通不便,很多物资都需要肩挑背扛或牲口驮运,我费了很大的功夫,才备好了青砖、水泥、磁砖等材料。为了确保质量,我从几十里外请来了一位专业的搭灶师傅,用了差不多一个星期,终于搭好了一座磁砖贴面的烟囱灶。每当燃起灶火,烟囱便冒出袅袅炊烟,神气十足,如诗如画。新灶虽然烧的还是木柴,但因为有了排烟系统,便少了烟熏火燎之苦,厨房里干净卫生了许多。它是当地第一座烟囱灶,成了村里一道亮眼的风景。
几年后,随着工作的变动,我调到了城郊某单位工作,分到了两间职工宿舍。全新的生活环境已无法再使用柴火灶了,家里便陆续添置了电磁灶、煤气灶等新式厨具。这些灶具体积小,清洁卫生,使用方便。家里用上新灶后,厨房上了一个档次,生活水平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后来,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家庭条件的改善,我终于在县城中心地段买了一套新房,圆了我的住房梦。不久,县城通了天然气,我家的煤气灶也很快换成了天然气灶。这灶虽小,却是双灶,火力强劲,做起饭来更加方便快捷,清洁卫生。有了这么好的灶具,我这个热爱美食的男人更加热爱厨房了。打开开关,蓝色的火苗亲吻着锅底,锅里的饭菜顿时活色生香,鲜美诱人,家里的烟火气更浓了。
虽然柴火灶已离我们渐行渐远,但它曾经温暖过我们的一日三餐,给我们留下了太多难忘的记忆。今天,一些农家乐或民宿专门推出了柴火灶系列饭菜,如柴火米饭、柴火鸡等特色饭菜,深受大众欢迎。他们普遍认为,柴火灶做的饭菜比现代灶具做的更香更好吃。而我个人认为,二者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那它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热捧呢?我想,是柴火灶唤醒了人们的味觉密码,慰藉了人们的乡愁。人们不会也不应该忘记柴火灶,不会忘记柴火灶陪伴我们一起走过的不平凡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