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2023年全国两会下月初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届时将齐聚北京,履职尽责共商国是。在皖全国人大代表、住皖全国政协委员今年最关注什么?他们准备了哪些议案、提案和建议将在会上提出?即日起,本报开设“喜迎全国两会——代表委员风采”栏目,讲述他们的为民心声。
从一名普通农业技术工作人员成长为安徽省优质农产品基地管理站总农经师,再到省农科院副院长,高级农经师赵皖平已经在农业战线深耕30余年。
自2013年以来,赵皖平已连续担任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今年1月,在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他又被选举为安徽省出席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作为人大代表只有多去一线实地调研,才能把问题搞清楚讲明白,真正为民发声。”赵皖平告诉记者,今年全国两会,他准备的几份建议都与“三农”息息相关,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鼓与呼。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要素,2011年我国开始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相继出台系列标准和实施意见。据统计,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由2010年不足2.5亿亩增加到2022年底的10亿亩,大大强化了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赵皖平调研发现,部分地区将高标准农田落地为“高大上农田”,虽然带来了“看起来很美”的直观效果,但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要求被忽视或弱化。为完成建设指标,一些地方长期处在建设过程中,对建设的实效缺乏系统科学的“回头看”,“重建轻管”问题仍较为突出。
赵皖平建议,加强规划引领,合理安排科学开发。推动农田建设立法,统筹推进田水林路电综合配套。“要把耕地、道路、排灌渠道、排灌站、输电线路、生态环境等结合起来通盘考虑,更大程度地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根本目的。”他认为,要加强信息化管理,整合资源强化管护。运用遥感监控等技术,建立农田建设“一张图”和监管系统,促进高标准农田信息与国土空间、水利、承包地确权颁证等信息衔接,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好、监测好、管理好。
此外,他还建议,打造示范工程,保护耕地提高质量。结合不同地区实际,推行“高标准农田+农业企业+基地+园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着力建基地、抓加工、促销售、延链条、强效益,培育一批集生产、加工、贮藏、冷链、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
支持皖北地区外出就业人口就地城镇化
皖北地区地处黄淮海平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和畜牧养殖基地。“长期以来,我省致力于推动皖北振兴,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但当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省平均差距仍然较大。”赵皖平认为,当前皖北振兴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其中,在外就业人员及其家庭就地城镇化是促进发展振兴的重要路径。
“需要从宏观层面出台支持皖北地区外出就业人员及其家庭就地城镇化的政策措施,从而根本上解决皖北发展深层次问题。”为此,赵皖平建议,制定顶层规划,开展就地城镇化的成本研究和评估,包括农村人口层面上的个人成本和国家层面上的公共成本。
“将不同区域之间开展对口合作帮扶作为一种重要连接方式,促进结对城市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赵皖平建议,出台鼓励政策,选择对口结对帮扶地区开展试点。以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若干政策措施为基础,进一步细化皖北地区响应配套政策。结合推进城镇化建设,将大型城镇安置区及配套设施纳入地区空间规划一体规划、一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