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余成本法”重出江湖了!近期,多家银行理财公司推出了以“稳健”“低波动”为主要卖点的产品,它们大多标明会以“摊余成本法”来计算估值。关注理财的投资者应该知道,资管新规下银行理财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引入“市值法”,将理财产品改造成净值型产品。
那么“摊余成本法”为何又回来了?它有啥独特之处?又是否值得买呢?
啥是“摊余成本法”?
和“市值法”一样,“摊余成本法”也是计算理财产品收益的一种方法。它是将底层资产在一定时期内能取得的收益平摊至每日来计算。
举个简单的例子:
假如某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了一年期利率3.65%、价格为100元的债券A,一年后每张债券可以获得3.65元的利息。
若是按“摊余成本法”来计算:
这些利息就会被平摊到365天,那么每天就有3.65/365=0.01元的账面收益。
对比之下,“市值法”则会将底层资产价格的变动及时反映到产品的净值波动上。
如此一来,两种方法虽然从长期投资收益结果上来看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给投资者的直观感受会有很大的不同。用“摊余成本法”的产品收益走势看上去是一条平滑向上的曲线,而“市值法”下的则有着明显的波动。优美的曲线自然更受“求稳”的投资者欢迎。
但这样的曲线只是估值方法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产品本身运行的体现,投资者也就无法及时了解底层资产的变化情况。所以底层资产没事还好,一旦发生信用风波,很可能持有到期才能知道自己的损失。
“摊余成本法”重出江湖的背后
看到这里,可能有投资者会疑惑:既然银行理财已经转型,“摊余成本法”眼下怎么又回来了呢?
而2022年11月以来,在防疫政策、地产政策和资金利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债市出现了大幅波动。
虽说短期回撤并不等于实际亏损,但是看着账户持续的绿着,很多投资者还是产生了焦虑情绪。
如此敏感的时期,多家理财公司默契的在新产品中重启“摊余成本法”,在市场看来目的就很明显了,是想留住客户、提振市场信心。
用“摊余成本法”的理财产品,值得买吗?
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最大特点就是收益曲线看起来更加平稳。对于不太愿意承受短期波动且能承受封闭期的小伙伴来说,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但要注意的是,“摊余成本法”只是一种收益的计算方式,对理财产品的盈亏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真正决定亏损的,其实是其资产的运行情况。
因此我们在挑选时,依旧需要仔细权衡产品的策略和投向,不能盲目下手。 据《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