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合肥主城区驱车十几公里,即来到了包河区大圩镇农业景区与城市的交接处,“圩美 ·磨滩”民宿群坐落于此,这里东临南淝河,南望巢湖,既有农田,又有溪流,秋收后的稻田掩映在一片枫树和乌桕的火红之下,一组江淮民居的乡村民宿在这里铺展开来。
空心村生动实践
八百里巢湖烟波浩渺,以前的大圩是巢湖的岸滩。在这里潮水冲刷如同磨过一样光滑,磨滩的名字也由此而来。“圩”指江淮低洼地区周围防水的堤,也指以圩为主的地区。因为地处江淮丘陵地区,古庐州圩田和洼地面积广大。据《宋史·叶衡传》记载:“合肥涉湖圩田四十里。”
大圩发展一共经历五个阶段,当地人以多种身份的转变构成大圩延续的发展史,同时也印证着大圩人民战胜困境,克服艰难,追寻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第一阶段为渔民,依水而居,捕鱼捉虾;第二阶段开始有手艺人的出现,配合生产生活有了柳编、藤编等用具,如箩筐、鱼篓等生产工具留存;第三 阶段人们开始围湖作田,发展种植业;接着则来到重读书、应科举的新阶段;当地人对于茶叶的喜爱代表着生活品质的提升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人口的迁移,出现了大量的“空心村”。“圩美·磨滩”民宿项目就是这样一个“空心村”再生实践项目。民宿围绕大圩的历史发展进行文化解读,分为“渔、樵、耕、读、茶”五种文化主题而衍生的五个组团,满足不同住宿需求的游客进行选择。整个民宿在原先村庄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沿袭江淮古民居建筑风格,保留原汁原味的田园风光,展现圩文化特有的风貌,让游客既能沉浸自然乡野,也可享受温馨体贴的专业化服务。
江淮民居的典范
江淮地区地形地貌多为低山、丘陵和岗地,这里的民居融合南北风格,结合了北方中原一带的“合院式”和徽州地区“厅井楼居式”建筑特点,平面布局上更加紧密规整,建筑装饰追求简洁素朴,大部分为单层建筑,其中少部分为双层建筑。
民宿设计师通过阅读大量江淮地区的资料,从江淮地区的文化根源中获取灵感,根据当地自然气候的建造法则,以周围民居为原型进行设计。设计过程中不局限于传统江淮建筑的外观、体量与尺度,重新组织建筑与庭院的关系,梳理动线,并根据空间新定义考虑其使用需求,采用灵活的现代手法来丰富建筑与空间层次。
“圩美·磨滩”整体以黑白灰为主色调,暖白色的墙面,顶面现代简洁檐口辅以小灰瓦装饰的硬山顶,既有传统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简约气息。在传统江淮建筑的基础上,为了避免建筑的沉闷感,在墙面上应用了大片玻璃长窗,使建筑内部变得通透且有变化。
建筑主入口有一面浅水面,形成一个半环形廊道,通往民宿中心建筑“大堂吧”,代表着典型江淮建筑民居中的“堂屋”,演绎为当代民宿体验的一个复合型多功能的公共空间。连廊和青石板路嵌在不同空间形态和边界中,成为建筑之间活跃的媒介。依照设计师精心规划的路线游走,随着空间与时间的变化,步移景异。
作为安徽省合肥市第二批乡村振兴示范项目,随着项目的完善,“圩美·磨滩”将成为集文化体验、都市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娱乐、餐饮休闲、运动康体、节庆会展、主题度假等业态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水上项目的完善,图书馆、博物馆的建成,以及小吃街完成招商后,合肥周末游,将吸引更多游客来到“圩美·磨滩”。(本栏目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据《安徽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