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正好。依山傍水的村落,大姑娘小媳妇臂挎一篮衣裳,篮头上斜放着一根棒槌,健步来到水边,蹲在一条延伸到水中的青石条上,先把一件衣裳浸在水中,然后扯上来,摁到青石板上,右手抡起棒槌,一遍遍地捶打。水花飞溅的浣衣场景,每逢晴日都会上演。“梆梆梆”……着一袭水淋淋的雨衣,棒槌声从池塘边或小河畔翩翩飞来,亲切地叩打着村庄的门环。
浣衣前,勤快的乡人先将从树下摘下来的皂角捣碎,放进大木盆中,加水浸泡,然后再把换洗下来的衣服放进里面浸泡,等过了大约半个时辰,才坐到矮板凳上,就着刚起的泡沫揉搓衣服上的脏污。在农家,摘自树上的皂角就是天然的肥皂,用皂角搓洗过的衣服,白的逊白,蓝的更亮。能选来用做棒槌的木料需木质紧密且坚硬,枣树、槐树是首选。取来胳膊粗的树干,将其截为尺许长,去其皮,再将其削为一面平一面半圆形,尤其是手握的那头,还需做成葫芦形,再把棒槌打磨得光滑圆润,以防捶衣时划伤衣服。在乡下,谁家没有一两根合手顺心的棒槌呢?捶衣要用,腌菜入坛时,也要用棒槌将蓬松的蔬菜在坛中一遍遍捣实。
在有山有水的乡下老家,棒槌声是比鸡鸣犬吠还要动听的音乐。一条条小溪一路欢快地奔跑着,一遇到突起的山石,便露出动人的酒窝。一汪池塘,承接着汩汩而来的山泉,在澄碧的水中模仿着同样的一份山水。池塘边铺有长方形的青石条,一头搭在岸上,另一头搭在水中的石柱上,人蹲在青石上,淘米、洗菜、浣衣尤为方便。姑娘们挽起裤管,蹲在池塘边的一个小小的抄水动作,都能轻易撼动水底的山月,搅碎沉入水中的另一份白云蓝天。
一位满脸红晕还未淡去的新媳妇,着一袭长裙,踮着一双红色的高跟鞋,挎着一篮衣裳走上青石条,弯腰放下竹篮,轻轻蹲下身去,却发现高跟鞋不配合,只得脱下鞋子,撩起长裙,赤脚蹲在青石板上,只见她拎起一件湿漉漉的衣裳向水面用力一撒,不想身后的腰部竟露出了一道月牙白。将湿衣服拖到青石板上,叠成一团,然后抽出木棒槌,“梆梆梆”地捶下去,每一捶抡下,都会弹奏出四下飞溅的水花,每一捶落下,都有一缕缕憧憬在开花。棒槌声时断时续,是心事在徘徊,在纠缠;棒槌声忽轻忽重,是埋怨,是嗔怪,是害羞;棒槌声狠狠落下,是失落,是失望,是拒绝;棒槌声沉稳平缓,是宽容,是坦然,是接纳;梆槌声激越高亢,是喜悦,是甜蜜,是幸福。池塘里的青蛙,偷窥到了她的心事,也敲起小鼓,“呱呱呱,呱呱呱”,羞得新媳妇满脸通红。
抡起棒槌的大姑娘,将吃饱了水的衣裳摁在青石板上, “梆梆梆,梆梆梆”地捶下去,每一捶都捶得水花迸发,每一捶都唤来青山的回应。棒槌声忽长忽短,长的是思念短的是怀想;棒槌声忽停忽起,停的是回忆,起的是憧憬;棒槌忽慢忽快,慢的是珍惜,快的是喜悦;棒槌声均匀嘹亮,是满意,是幸福,更是盈满心头的快乐。
棒槌声声,捶打出生活的鲜亮与欢乐。
如今,我们需要“梆梆梆”的棒槌声来滋养一下日渐疲惫而又粗粝的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