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风吹半夏》正在热播,赵丽颖扮演的主人公,出生于中医世家,因为种种变故,父亲拿一味带毒性的中草药,作为她的名字。半夏,似是一种隐喻,她的未来,注定命途多舛,也因此而是奇特的。
作为一种古来就备受器重的药草,半夏的名气很大,但认识它的人,却是寥寥无几。人多以为它生于深山,长于老林,其实不然。有一年单位宿舍院子的砖缝里,突然冒出一株长相奇特的植物,绿叶丛中,一条眼镜蛇模样的东西高昂其上,令人望而生畏。好奇的孩子问我,那是啥?我一看,知是半夏,便对他们说,不碍事,是一种药材,至于那个怕人的部位,叫佛焰苞,对花序起保护作用。入秋后,花序变为果序,棒棒上聚集许多红珠珠,很好看,然而它全株有毒,可远观不可近亵,切勿动手!住在一楼的童女士,听说是半夏,就用雪松落下的松针,把它围了起来,说是保护性警诫,免得不懂事的孩子打它的主意。
《本草纲目》说半夏:“在处有之,以齐州者为佳。二月生苗一茎,茎端三叶,浅绿色,颇似竹叶,而生于江南者似为芍药叶,根下粗重,上大下小,皮黄肉白。”李时珍惜墨太过。一位现代植物学家则是这样为半夏画像的:半夏为天南星科,属多年生草本。具块茎,无明显地上茎。叶基出,具长叶柄。一年生叶片心形、单叶,2~3年生叶片为3出掌状复叶,全缘。肉穗花序,顶生,花序包在绿色佛焰苞内,佛焰苞管状,花序梗较长,花序具鞭状附属物;雌雄同株,雄花群着生花序上部,白色,雄蕊密集成圆筒形,绿色雌花群与佛焰苞贴生,雌雄花群中间隔开;叶柄的正中央与小叶的基部,各具一粒珠芽。浆果,球形,聚集为棒状,成熟时红色。
天南星科植物都具毒性,半夏也不例外。北宋诗人孔平仲曾作《常父寄半夏》诗,描写从齐州寄来的半夏,诸子争食,引起轻度中毒的故事,其中“须臾被辛螫,弃余不复藏。竞以手扪舌,啼噪满中堂”极言中毒情状,后来人们将其中的四字抽出,组成“辛螫啼噪”这个成语,用以描摹被半夏辛辣刺激而哭喊之状,惟妙惟肖,一直延用至今。
半夏之名,因仲夏(农历5月)采其块茎,故名“半夏”。半夏春天从块茎之中,抽出新叶,4月之后,再抽出带佛焰苞的花序梗,佛焰苞裂开,露出肉穗花序,6~7月进入花期,雌花渐渐变为浆果,下雪前整株枯萎。药农采挖块茎之时,适逢它的花期,夏天过去一半了。块茎球形,毒性较大,经过复杂的加工,始可入药,具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之效,亦可用来消疖肿。半夏的繁殖,一靠块茎,二靠珠芽。
半夏的日语名为“乌柄杓”,大约因为它的花形像勺子吧。在日本,它还有一个更有趣的名字:脐缲,意思是“私房钱”。一位家住九州的日本朋友告诉我:旧时乡下人采集乌柄杓的块茎,卖给收购草药的商人,能攒下不少私房钱。
那位日本朋友是大学老师,她家的庭院里,也有一株不请自来的半夏。她说可能是花坛换土之时,无意间将山野里半夏的珠芽,带了过来的缘故吧。她觉得半夏花与叶,谈不上美艳,但挺奇特,就一直保留了下来。
若遇半夏当归去,栀子开时应到家。半夏、当归、栀子,作为名词,有虚有实,拿它们作为某种药草的符码,怎能不让人浮想联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