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心理咨询”沦为“心理忽悠”
重奖举报骗保,更须重典治“硕鼠”
工作靠谱的人,都有这三个特征
读书、运动、早睡,是性价比最高的投资
“三个坚定不移”是制胜法宝
下一篇4 2022年11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谨防“心理咨询”沦为“心理忽悠”

廖卫芳
忽悠 王恒/漫画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心理咨询平台、机构收费很高,动辄几千元,但咨询师水平良莠不齐。各式各样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合格证被“包装”成“从业资格证”,拿证上岗当心理咨询师只需几个月就能“速成”。有关专家建议,尽快出台相关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别让心理咨询变“心理忽悠”。(11月28日《工人日报》)

众所周知,心理咨询不但可以缓解大众的心理困扰,还可以给职业人群进行心理减压。可以说,心理咨询对大众心理健康促进有着很大的帮助。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明确提出完善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但据了解,相较于快速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目前我国心理咨询师的人才缺口巨大。

正是由于我国心理咨询师的人才缺口巨大,因而一些心理咨询平台、机构纷纷抓住商机,开展各种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但由于一些心理咨询平台、机构的不专业、不规范,导致心理咨询培训成为一种“挡箭牌”,甚至出现“心理咨询”成了“心理忽悠”。

要防止“心理咨询”沦为“心理忽悠”,须综合施治。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应尽快出台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让心理咨询培训有“标”可依,对“标”培训。只有规范心理咨询行业发展,才能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使心理咨询培训有序、健康、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培训资质的授权单位应把好关,在授予一些机构培训资质的同时,也要对其培训质量进行把控,切忌“授而不管”。

此外,相关监管部门也要对培训机构进行严监管、严督查,一旦发现存有过度营销、虚假宣传等不法行为,不妨通过“取消培训资格”“追究法律责任”等处罚手段,让其付出应有的代价,倒逼其合法宣传,守法培训。

当然,相关权威部门还应把身边的真实案例和典型案例,通过媒体予以科普和宣传,让广大民众明辨是非,从而避免被忽悠、被欺骗。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