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为4167.98亿元,经过十年的高质量发展,这个数据在2021年增加到了1.14万亿,突破万亿的同时也增长2.7倍,连跨七个千亿元台阶。而随着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合肥在全国排名也上升至第19位,十年前进了13位。
十年连跨七个千亿元台阶,综合实力全国二十强
数据显示,合肥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4167.98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14万亿、增长2.7倍,连跨七个千亿元台阶,全国排名上升至第19位,十年前进13位。从增速看,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高于全国、全省2.4和0.7个百分点。
从位次看,2021年,GDP总量在省会城市中居第9,比2012年前移6位;在全国城市中居第19,前移13位。从首位度看,2021年,全省首位度比2012年提高3.9个百分点,达到26.6%,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9.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万元,较2012年增长2.2倍。
同时,县区实力也在持续跃升。高新区综合排名居全国第8位、连续8年稳居前10,经开区综合排名上升至全国第10位,新站高新区成为世界级新型显示产业基地。肥西县成为全省首个“千亿县”,肥东、肥西、长丰全国百强位次不断前移,巢湖、庐江全省10强位次巩固提升,连续跻身“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包河、蜀山、庐阳均实现总量过千亿、进全国百强。
2021年优良天气比例达85.8%
生活在合肥的市民都会发现,近十年,合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交通枢纽能级也在不断提升。记者了解到,十年来,合肥建成区面积从360平方公里拓展到500多平方公里、增长38%。常住人口近千万,城区人口突破500万、增长42%,城镇化率从65%提升至82.3%。骆岗公园、东部新中心、新桥科创示范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运河新城等五大片区全面建设,城市空间格局更趋优化。供水、供电、供热、油气等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建成5G基站突破1.4万个。
城市在“长大”,交通枢纽的地位在不断凸显。十年来,合蚌、合福、商合杭、合安、安九等高铁陆续建成通车,米字型高铁网直达23个省会(直辖市),通车里程、密度均居长三角首位。高速公路网“一环八射多联”高速路网加速形成,高速通车总里程达482公里。新桥机场跻身长三角机场群重要区域枢纽。在生态环境上,合肥PM2.5、PM10浓度连续七年“双下降”,2021年优良天气比例达85.8%,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新高。环巢湖国考断面达标比例由27.3%提高至100%,全湖平均水质由劣V类转为稳定Ⅳ类。
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979所
合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年来,合肥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6.9%,较十年前提高11.3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200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近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1倍,城乡收入比由2.8缩小到1.98。
如今的合肥,21.5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城乡低保、特困保障、高龄津贴标准逐步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成;累计改造老旧小区1232个、3645万平方米,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超29.76万套……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持续增强。
此外,在公共服务体系上,合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979所,新增学位76.6万个。新增医疗卫生机构1443家、床位3.43万张,千人床位数、医生数分别增长53.4%、68%。
市场主体总量较十年前增长4.7倍
据悉,合肥市深入推进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持续释放,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40万户,较十年前增长4.7倍。上述负责人介绍,合肥的“开放”特质愈加明显,与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合作,49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肥投资;中欧班列开行突破2400列,进出口贸易额超百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超15%,总量居省会城市第8。同时,在区域合作上,合肥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挂牌5家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园区,与上海杨浦、杭州、宁波等合作不断深化。合肥都市圈也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2021年合肥都市圈以占全省45.4%的面积和50.1 %的人口,贡献了全省63.6%的GDP、60.3%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6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跻身全球科研城市榜前20
获批建设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个国家实验室落户挂牌,已有、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12个,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研究院组建运行,国内首个深空探测实验室投入运行,“悟空探秘”“墨子传信”“铁基超导”“九章计算”等一批国际领先重大原创成果相继问世,合肥已跻身全球科研城市榜前20,世界区域创新集群百强。
从一组数据中心可以看出合肥的“硬核”实力,与大学、大院、大所、大企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32家;打造国家“双创”示范基地4个;全社会研发经费(R&D)投入强度居全国省会城市第3位;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由2012年的615户增长到2021年的4578户,增长6.4倍;科创板上市企业14家,居省会城市第4位;汇聚各类人才超20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8000余人,在肥服务两院院士138人,每十万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2.6万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