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济:别有天地非人间
2022年7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查济:别有天地非人间

■ 星级记者 孙婷/文 樊鑫 高斌/图
俯瞰查济古村
村中一景
德公厅屋
古村晨韵
查济传统米粿
 

城市大多千篇一律,乡村,却各有各的不同。中国城市,一样的水泥森林,一样的红绿灯和中餐馆。中国乡村,不一样的河流和山脊,不一样的老人和孩子。每一条河流都有它的名字,每一座山川都有它的记忆。中国乡村,大多是未经雕琢的水墨画卷,让生于此长于此的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新时代新征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走进查济,探访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

美国旅华学者何伟这样谈中国乡村给他的感受:“我非常庆幸,来中国的第一年在中国的乡村度过。农村生活让我内心平静,也教会了我如何生存。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那么多年,我更愿意去观察、记录农村和底层人群。”

乡村总有其区别于他处的标记,不一样的山水和民俗。查济,一个国家AAAA级景区、首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也被李白定义为“别有天地非人间”的乡村,在桃花潭畔已伫立千年。

查济村始建于隋初,兴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废毁于晚清。如今,她又以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座明清古村落面目示人。

余德宝是查济本地人,在他小时候,查济村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大家都是以种田为主,穿的是补丁撂补丁的粗麻衣服,到处都是土墙房屋,很少能看到高层建筑。

2000年,查济开始旅游开发,村子逐渐富了起来,原本外出谋生的原住民们,又回到家乡从事旅游。

衣食住行,才能最直观地反映居民生活的改善。如今,村里处处是两层小楼,旅馆、民宿等经营场所众多,从生活贫困到衣着光鲜,也不过是二三十年的光景。

在查济,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二甲祠,又名光裕堂,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康熙年间重修。余德宝介绍,二甲祠是查济鼎盛时期的一座样板工程,无论从营造、雕刻、装饰各方面都达到了较好的艺术境界。

查济辉煌的历史,从二甲祠整个门楼就可以感到一种雄壮气派的舒畅感。二甲祠采用了五凤楼式门楼。五凤楼原为皇宫建筑,最早出现于唐代,二层的飞檐翘角,就像欲飞的凤凰,由于五凤楼高大巍峨,建造工艺极其复杂,建造难度太大,又耗费金钱,宋代以后极其少见。但徽州,人们为寻求那种建筑的巍峨气势,寻求凤凰丰富的吉祥内涵,不惜工本,建造五凤楼。

余德宝介绍,五凤楼是皇家宫殿建造形式,百姓家是不允许造的,徽州五凤楼也只建造在宗祠上,把它作为祠堂的仪门,既增加祠堂的威仪,又寄寓宗族人才辈出的含义。整个门楼也给人一种雄壮气派的舒畅感。门楼下精雕的三国演义等戏文图案,门墙左右刻有墙裙,花砖护墙。两侧各有一块上马石,因祠堂出过御封的“救驾王”查之恺、“代驾王”查日炜,身份显赫。

二甲祠进门两侧有一对汉白玉的抱鼓石,称门当户对。门楼上红底金字“钦点翰林”,是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查济最后一届的钦点翰林查秉钧,值得一提的是查秉钧的孙子查全性,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的化学教授。

“‘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就是查全性首先向邓小平提出的,也使中国的教育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2004 年查全性教授回乡寻根,在二甲祠题字‘愿共同发扬査济之光’。”

进入厅堂,周围全为木质,这正是二甲祠的独特之处“见木不见砖”,第一进的镶板上贴满了当年祠堂收支账目,充分体现了当年“祠务公开”制度的健全。

在查济的民居、祠堂、牌坊、桥梁等建筑上,处处散落着徽州三雕的身影,或优雅,或雄浑,姿态各异,美轮美奂。从这些雕刻中可以看出古人对于生活物件的讲究,建造时的敬业精神,一种对于美的不懈的追求。

二甲祠的木雕、石雕景致独特,青石柱础,所雕人物的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斜撑上镂空雕“喜鹊登梅”,栩栩如生。祠堂作为“民俗博物馆”,陈列了从民间收集的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风俗物件。

如果来查济,不妨住在村里的竹里晓山民宿,品尝一下“查济糊”、臭干子,以及查济的桂花板栗等美食。不同的时节,不同的景致,带来不同的体验。

有人说,查济是一个藏在深山幽谷中的璞玉,岁月的浸润使它变得灰白、雅致,她更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悠远独特的建筑文化,叠加钟灵毓秀的山水意境,浸润滋养了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代人。 ■ 据《安徽画报》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