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信一甲子 
秘境水库
卖猫 
下一篇4 2022年7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旧信一甲子 

■ 安徽合肥 程耀恺
 

从小学就开始写信,给在浴血奋战的表舅写信。写信这事,后来成为我的一种习惯、一项爱好,直到大多数人已经不用纸与笔写信的“网络时代”,掐指一算,我的写信史,差不多一个甲子了。我写信,概不留底稿,却小心翼翼地保留收到的信件。我把它们分门别类放入大号牛皮纸信袋,标明寄信人姓名、地址,再用固定的皮箱存放,这只皮箱,被我戏称“程氏信箱”,数十年来,家到哪儿,“程氏信箱”形影不离。

旧信的主人,大半是亲友与同学中关系密切的人,也有一部分是先通信,后来成为好友的。当然,虽有信函往来,却一生不曾谋面,也是有的。Z是大学同学,因有共同爱好,过从甚密。放假了,各自回到故乡,也不忘写信。他在江南水乡,我是皖西丘陵,他写信描述江水与江边的女子,我读后,竟梦见青弋江变成一个小姑娘,着一袭青衣,打着油伞,款步而来。我把这梦写给他,我的梦,又化作他的诗,寄到我的山村。这样不着边际的信件,随着走出校门,便不复存在了。Z赴山西,我去阜阳,继续鸿雁传书,然而写着写着,他那边遇到麻烦,我则被要求交出信件。领导让人寻章摘句,贴到墙上。之前读Z的信,执卷流连,不过两人隔着万水千山,岁月相望而已,如今却成了麻烦,有点搞笑。后来,这批信件悉数退还。再后来,我们在春光明媚的季节重逢,他把一大包旧信还给我。他说:你的一生,也许要比我稳当些,这些信件放你那里,遁其光而不耀,我也放心了,将来老了,拿出来重温情谊,内心的寒暑,不至于成为游丝飞絮,了无影踪。重逢归来,便一一梳理,按时序归档。斜阳远巷,夜雨昏灯,尽在其中矣。

先信后友的人,多为报刊编辑。比如《中国食品》杂志的刘景文,每年编发我六七篇文章,都是说茶论酒之类。我若进京公干,顺便给他带几包安徽乡茶,慢慢引他上了瘾,他从一个茶盲变成茶痴,若干年之后,我再去北京,他反过来送我外地名茶,久而久之,“茶”与“壶”成了我们通信的主题。刘景文后来成了茶文化学者,他的著作,出版了就寄过来,他说:这是印出来的信,给你的。

有三封旧信属于“孤品”, 即一生一信,再无后续。仅有一次书信交往,后来本有机会见面,却又缘悭一面,是某著名诗人。1958年11月23日收到他的复信,本该谈诗歌写作,却教诲我莫犯“青年知识分子的通病”云云。他的回信写在一张高档图画纸上,不称我“学生”称“同志”,想来面孔是板着的,然而蓝墨水钢笔书写,字迹雅淡稚拙,堪称艺术品,所以五六十年了,仍完好无损。这件艺术品,当时的功劳,是把我从诗魔的纠缠中解救出来,从此与诗疏离,其后的作用,是促使我牢牢树立不当知识分子的决心,算了,且当个知识分子吧,如此便难以滑进沾沾自喜的泥坑。

1994年春上,有一封信来自屯溪老街,寄信人郝思奇,是位书画家。信中说:“仁兄出差到屯,若能寒舍一聚,当为幸事。”也不知何故,从那时到现在,却一直未能赴约。信写在一张宣纸横幅上,笔墨清劲峭拔,刚柔兼备,满纸的风神气息,览之欣然,如果装裱起来,足以让我陋室生辉。美中不足的是,郝先生寄发时,忘记铃印,没有印鉴,就算不上完整的书法作品。

郝先生的印章,尚有补救的机会,而杭州妈妈来信约见,竟没能遂其心愿,成为我终生的痛。1973年秋,妈妈来合肥探亲,我当时局促于H县,然而这个县盛产鱼虾河蟹,想接妈妈过来,可惜我身无彩凤双飞翼,不能成行。10月25日妈妈写了一信,说身体不太好,杭州家中又有琐事,准备回去了。信的末尾特意交待:“如果有时间,盼望你来一趟。”我当时被派到皖豫交界的临水集驻点,收此信已是11月中旬,妈妈早回杭州。妈妈是旧式女人,粗通文墨,动笔艰难,也许她有什么预感,所以勉力给我写下一生中唯一的一封信。此后,就缠绵病榻,翌年竟撒手人寰。妈妈如今长眠于诸暨湄池的青山之麓,清明时节,我去扫墓,总要带上这封信,虽然阴阳相隔,却有深情在字里行间流动。

以往的我们,握管倾诉于前,瞻望咨嗟于后,内心的寒暑,尚不至于成为游丝飞絮。现在呢?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