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网传广西南宁、钦州等地不少学校发布消息,疑似用芒果重量暗喻高考成绩。6月28日,南宁市教育局工作人员回复记者称,已要求学校撤回相关信息,教育部门不允许宣传高考成绩,此前已要求老师签署不发布成绩相关承诺书。钦州市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暂未接到这一问题反馈,但教育部门严禁任何形式宣传高考成绩、高分考生。(6月29日《北京青年报》)
借名芒果也好,还是假以鱼苗、桃子等其他物品之名,以此来暗喻高考文理科状元、一二本上线率等,可谓形象而生动。如此创意十足的宣传炒作,可谓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实际效果来看,如此模糊化和“技巧化”的处理方式,在起到宣传作用的同时,也能极大地逃避相应的责任。
炒作“高考状元”和宣传高考成绩,一度成为各地宣传教育成绩、擦亮金字招牌的主要手段,不过由此也带来了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大量商家、学校对高考成绩进行炒作,本质上还是“高考搭台、经济唱戏”,以利益作为追求的终极目标,而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结果导致教育评价机制的进一步扭曲,加剧了全民的教育焦虑和高度的内卷化,整个社会都被捆绑在了“唯分数论”的战车上。
正因如此,教育部门才出台了“禁炒令”并反复强调。不过,各地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喜报”“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的做法依然禁而未绝,或假以家长委员会的贺词,或借名宣传培训机构的名头,或校与校之间互发贺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这些传统的演进版被纳入禁止的范围后,又出现了“芒果暗喻”类的花样翻新,作为对禁止炒作的公然应对和形式化规避。
“芒果暗喻”之类的“曲径通幽”式的应对出现后,“撤回信息”只是第一步。公众更关心的问题是,“撤回之后又当如何?”谁是决策者、谁是授意人、对于主要负责人是否进行问责、对相关学校是否作出处理,才是“不允许宣传”的正面回答,否则“芒果暗喻”类炒作会让“禁炒令”落空,最终也会损及政府公信力和制度权威,其带来的破坏力比炒作本身更为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