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宋词见我应如是
挥手之间
凭君传递徽风韵 观展逞怀别有情
下一篇4 2022年6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料宋词见我应如是
——那时青荷散文集《我见宋词多妩媚》序
■ 沈喜阳
 

疏利民先生是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的资深编辑,也是我相交多年的挚友;作为编辑,我觉得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发现作者。他在担任拙作《一位博士生父亲写给本科生儿子的48封信》的责编时,特意请那时青荷女史(本名黄琼会)为拙作写了一篇编后记《当你来看此书时》。这是我第一次认真阅读那时青荷的文章。她清新细腻的文字中饱含着自己对生命深切的感悟,所以她的文字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小清新,而是有着洗去铅华但又充满质感的纯净和优雅。当疏利民兄邀我为那时青荷的这本《我见宋词多妩媚》写序时,我毫不犹豫地应承下来,因为我不仅可以先睹为快,而且可以在写序过程中细细品赏她的纯净和优雅。

自海宁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考》“序”中提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作为唐朝和宋代之代表性文学样式,已深入国人心中。而“诗庄词媚”之观念,在数千年演变中也渐渐为国人所接受。大抵而言,诗庄肃严正,词妩媚婉约。作者那时青荷说“我见宋词多妩媚”,这是探骊得珠之言。宋代词人辛弃疾《贺新郎》词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既然作者把她这本大著创造性地命名为“我见宋词多妩媚”,我则不妨东施效颦,把这篇小序取名为“料宋词见我应如是”。

为何作者能够“我见宋词多妩媚”?我们不妨先来弄清一个人为何“看”不“见”。根据《礼记·大学》的说法(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一个人之所以“视而不见” (或者“听而不闻”,或者“食而不知其味”),是因为他“心不在焉”。举例来说,一个装满半杯水的水杯,有人乍一眼所见的是半杯水,这是因为他的心不在半杯空上;有人乍一眼所见的是半杯空,这是因为他的心不在半杯水上。我们当然既不能说看见半杯水的人是对的,也不能说看见半杯空的人是错的。但是看见半杯水的人和看见半杯空的人,他们看待世界的眼光和心境是截然不同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所看得见的和他所看不见的,正反映出这个人的本质和能力。其所看见者和看不见者,正是其内在思想和情感的外在表现。

《我见宋词多妩媚》是一本让人静下来的书,也是一本让人慢下来的书。我们跟随作者读宋词,既深信“天涯何处无芳草”,又何妨“雨打梨花深闭门”;哪怕能“欲买桂花同载酒”,终究是“高城灯火已黄昏”;虽叹息“锦瑟华年谁与度”,却自慰“不如怜取眼前人”;纵然是“多情自古伤离别”,也仅求“只愿君心似我心”。作者有意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引导读者领略宋词的美,体验宋人的情。在四季的轮转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夏云冬雪两相偎。自然景物,世间事物,都与人的情感共鸣共振。

往深里挖掘,我认为作者之所以能“我见宋词多妩媚”,是因为作者与千百年前的宋代词人产生了共鸣共振。作为经典的唐诗宋词,必须在当代人心中活转过来,这样经典所描叙和抒发的就不再是与我们当下的人生毫不相干的古代已经消逝的景物和情感,而成为此时此地活生生的景物和情感。经典的超时间性和超地域性仅仅是潜在的,它需要我们一代代读者去转化和复活,才能实现经典的超时空性。“我见宋词多妩媚”,就是“我”(包括作者和我们读者)复活宋词的妩媚,再现宋词的妩媚;“料宋词见我应如是”,就是我们通过阅读、浸润宋词,激发自己身上妩媚优美的潜质,让自己配得上宋词的妩媚,于是宋词也见到了我们的妩媚和美好。于是宋词与“我”,“我”与宋词,真正达到了辛弃疾所说的“情与貌,略相似”。

我说“料宋词见我应如是”,其中的“我”有两个意思:一指《我见宋词多妩媚》的作者;一指跟着作者读宋词的读者,当然也包括我自己。那么亲爱的读者,请你抛开我这篇开场白,跟随作者去做“既幸福又快乐”的事吧。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