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按照全国统一部署,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于6月份集中开展了以“守住钱袋子 护好幸福家”为主题的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活动。宣传活动覆盖全省16个地级市以及105个县(市、区)。通过集中宣传、现场宣传、视频宣传、新闻媒体宣传等多样化的方式,深入基层、深入社区、贴近群众,确保本次宣传月活动的覆盖面广、宣传效果佳。
前导宣传:视频宣传生动形象效果好
安徽省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借助短视频的表现手法,拍摄了系列宣传短片,通过多个地市政府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网络、新闻媒体等多渠道同步宣传播放。视频多以展现常见的非法集资手段,有效起到警示消费者注意防范非法集资的作用。
集中宣传:与消费者一起“守住钱袋子 护好幸福家”
自6月起,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在各地级市以及县(市、区)重点区域放置了宣传海报、张贴悬挂宣传横幅等进行宣传,充分利用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的宣传屏幕、LED电子屏滚动播放防范非法集资宣传知识;通过多次组织宣传活动,向消费者发放了处非宣传手册、印有标语的宣传物品,宣传非法集资危害;不少地市工作人员向广大消费者介绍了养老领域非法集资真实案例,揭露了非法集资几种常见套路手法,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防非知识。据了解,宣传月期间,在各地市的电梯间、商超、农贸市场、银行、街道等场所,宣传单页、宣传物品、视频等多次被领取、阅读、观看,覆盖人群广泛。
此前,我们重点介绍了养老领域非法集资的相关风险提示、常见手段等,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防范与处置非法集资宣传,提醒消费者保持理性,强化风险防范意识,莫被非法集资手段蒙蔽双眼,守住钱袋子,护好幸福家。
什么是非法集资?
非法集资是指未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或者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以许诺还本付息或者给予其他投资回报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
非法性 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
公开性 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
利诱性 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
社会性 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骗局演绎“新剧本” “养老欺诈”手段多变
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其中,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19亿。
今年4月以来,检察机关已批捕以养老为名实施的欺诈类侵财案件和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欺诈类侵财案件160余人,起诉660余人。
从检察办案情况看,当前针对老年人实施的诈骗犯罪主要利用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并与当代社会热点与信息网络技术相结合,普通诈骗与电信网络诈骗、金融诈骗相互交织,诈骗话术、手段“迭代升级”、复杂多变。
具体来看,骗局呈现以下“新特点”:
手段更新、更快。从冒充电话、虚假中奖短信,到通过互联网网站、手机病毒、二维码等新手段。
针对性更强。瞄准老年人需要陪伴、更注重健康、重视养老等需求,以保健品、消费养老、以房养老等制造骗局。
覆盖范围更广。通过电话、短信、社交平台、网络等手段,地毯式发布虚假信息。
抓捕难度更大。通过租借境外服务器、借助跨境或远程操控插卡集群设备拨打诈骗电话等方式隐匿身份。各组织间通过线上联系,核心成员利用远程操作、不定期更换窝点等手段摆脱追踪。
如何应对新型非法集资?
1.提高对新型非法集资的警惕性:
保持头脑清醒,查看防骗指南,从多个维度警惕骗局。
2.妥善保管个人信息,加强账户安全管理:
在非必要情况下,不向陌生人提供身份证号码等重要信息,不点击可疑链接,不连接来历不明的无线网络,不扫描非正规渠道获取的二维码。
3.建立风险意识,树立正确投资理念:
不做暴富梦,不信高回报。树立正确的理财投资观念,正规客观评价自身风险承受度,选择合法的渠道投资。
科技“织网” 精准“拆弹”
数据显示,全国电信网络诈骗立案数连续11个月同比下降,破案率同比上升。在各项科技助力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上升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多次强调,构建线上线下紧密结合、央地平台互联互通的监测预警“天罗地网”,强化科技赋能,促进关口前移,阻止非法集资风险蔓延放大。
“国家反诈中心”APP是公安部于2021年3月15日正式推出的反诈利器,具有来电预警、一键举报、风险查询等功能。
“12381涉诈预警劝阻短信系统”是基于公安机关提供的涉案号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自动识别涉案号码联系过的电话号码,并及时向这些电话号码发送预警劝阻短信,提醒用户警惕潜在受骗风险。
针对电话卡、物联网卡、网络账号管理问题,工信部启动“断卡行动2.0”专项工作,组织电信企业规范实施“二次实人认证”制度,对全国物联网卡开展拉网式检查。2021年以来,已拦截涉诈电话20亿次、短信21亿条,发送预警信息1.7亿条,排查涉诈高风险电话卡9700多万张,处置涉案域名网址104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