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夫妇孙玉喜、王素侠二人系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清浅镇张庄村村民,现在合肥市经营一家早餐店,常来的客人都知道,如果你手头一时拮据,或者遇到困难,就可以领到一份免费早餐。6年来夫妻俩已“接待”近200位“特殊顾客”。两人多年行善不图回报,曾将身上仅有的50元掏出20元帮助陌生妈妈、捐款为家乡修路、传授建筑模型制作技术带动村民致富……他们的事迹被人民网、光明网、央视新闻等媒体宣传报道。2021年先后获评“阜阳好人”“安徽好人”。
六年坚持 向困难顾客伸援手
合肥市一小区有家看似普通的早餐店,大门上和大堂内分别贴着醒目的告示: “顾客你好,如果您真的在合肥没有收入,真的遇到了困难,你可以来本店,告诉前台人员,来份‘单人套餐’,吃完就走,不用客气;如果你是残疾人,本店早餐实行打折优惠……”
开这家特殊早餐店的是来自阜阳市太和县清浅镇的孙玉喜夫妇。他们在合肥市推出免费“爱心餐”已经坚持了6个年头,累计至今为近200人提供了免费餐服务。
2010年,孙玉喜夫妇带着孩子离开太和县到外地发展,辗转曲折,直到2015年来到合肥市卖早餐才稳定下来。开业不久,他们店里来了一位“特殊顾客”,吃饭后既不付款,也不离开,红着脸支支吾吾,显得很难为情。
“俺两口子立即明白了,肯定是顾客遇到了困难,没钱付款了。”孙玉喜说。结果是他与妻子商量,给那位顾客免了单。
这件事让孙玉喜想起了自己在山东海上养殖场和温州电子厂当工人的困难日子……工资最低时每月不到200元。为省点钱,经常不吃早饭。有时把工资全部寄回老家,第二个月的工资又延迟了发放,夫妇俩身无分文时都曾得到他人“免费”的帮助。
“做人就得知恩图报,现在咱早餐生意还不错,也算有能力帮助更困难的人了。人总有遇到难处的时候,能帮一点是一点吧。咱是小本生意,就那么大能力,尽己所能!” 他们夫妻想到了怎样帮助别人。
夫妻俩一琢磨,都想到了就地取材,为生活确实困难的人和残疾人提供就餐的帮助。他们粗略计算了一下,一顿早餐,放开了吃也就是七八块钱,是能够承担起的。于是,后来就有了贴在店门上和大堂内的“告示”。
为了照顾“特殊顾客”的自尊,他们还把免费餐称为“单人套餐”。“单人套餐”其实是个“暗号”,只要顾客说出来,夫妇俩便心领神会,为顾客提供一份热气腾腾的免费早餐。“单人套餐”没有固定菜式,只要是店里有的,“特殊顾客”就可以自由选择。
一件事坚持一天两天容易,但要坚持五六年那就真的要靠真心了。孙玉喜夫妇也凭着这份真心,解决了不少顾客的难题,换来了大家的一致赞赏。
多年行善 助人为乐成常态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夫妻俩的善行义举源于骨子里的朴实和善良。在这对“80后”夫妻身上,助人为乐,已然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常态。
2000年12月,夫妻俩到沈阳打工,因没找到活干,没钱吃饭,只能把600元买的手机以50元卖了。走到车站时,看到一位抱着孩子的妇人,正在向路人求助,说就差10元钱买不起车票,怀里孩子也在不停地哭闹。孙玉喜掏出20元,毫不犹豫地走过去。妇人说10元就够了,孙玉喜却说剩下的给孩子买点吃的。妇人十分感动,想让孙玉喜留个姓名地址,孙玉喜却朝她摆摆手便转身离开。
2011年春节前,同乡的村民孙光彩打工回来,情绪低落,遇人总是躲着走。孙玉喜看到,就到他家串门。得知孙光彩因为没挣到钱,还没置办年货,孙玉喜立即把口袋里500元掏出来交给了他。春节后,孙光彩想做服装生意,缺少资金又不好向人开口。孙玉喜知道后,又拿出7000元借给他做本钱。这些年,孙玉喜夫妇帮助了不少人,他们常说:“助人为乐,就不应该图回报,只要是我们能力范围内的事,帮了就帮了。”
多年前,孙玉喜学会了制作建筑模型(沙盘)技术,他毫无保留地教会了村里十几个年轻人,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同乡的村民孙振想开个早餐店,可是一无技术二无资金,孙玉喜夫妇不仅教会了他全套的早餐技术,还帮他选购了全套设备……虽然夫妻俩长年在外地发展,但他们却始终心系家乡。2019年8月,两人听说村里一个人因村口的丁字路口太陡峭狭窄,发生车祸去世了。痛心之余,孙玉喜拿出1万多元,帮助村里修好了那个危险的路口。
这些年来,这对夫妇凭借着自己的一份朴实和善良帮助过的人,已经多得数不清了。
“记那么清干嘛,帮助人就是想奉献一份爱心,等他们有能力了,也能把爱传递下去。”孙玉喜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