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来自中华书局的编辑,徐卫东与读者对这个老牌出版机构中从业者的普遍印象有一致的一面,即埋首纸堆,喜欢与文字较劲。
入行至今,徐卫东在中华书局已经工作了二十多个年头。在二十多年的编辑生涯中,徐卫东做过一百多种书,但却一直和一本书“缠斗不止”。回想起自己名字第一次被印上《万历十五年》的那一年,这位当时的新人编辑感受到更多的是欣喜。徐卫东不会料到,这本已经问世24年的经典作品将在往后十多年中和他的编辑生涯紧密勾连在一起。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万历十五年》
2001年,从社科院研究生院毕业,徐卫东差点成了中学老师。至于最终并没有去教书的原因,他笑着说道:“因为我口音比较重,可能讲课不那么合适。”操着安徽桐城口音的徐卫东因此选择了另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进入中华书局做一个编辑。此后便开始了他和《万历十五年》的漫长缘分。
学历史的徐卫东很早就读过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来书局工作后,徐卫东才第一次知道《万历十五年》的简体中文版最早是在198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局版本的销量大约只有三联书店版本的三分之一,徐卫东当年读的也是三联的版本。考虑到书局版本在市场上的落后局面,做一个新版本的想法就此在徐卫东脑海中萌生。2004年,他向社里提出做《万历十五年》新版。
自2000年黄仁宇在美国逝世,中华书局和作者方的联系几乎完全断绝,书局版《万历十五年》的版权合同也将于2004年底到期。徐卫东在网上搜索,竟让他找到了黄仁宇之子黄培乐的邮箱。给对方发去邮件说明出版新版的计划后,等了8个多月才收到对方的回复,原来是将信发到黄培乐的旧邮箱去了。经过二十多封往来邮件的沟通,2006年2月初,新版的出版合同正式签订。自那时起,《万历十五年》每一个新版本的面世,对徐卫东而言都是一场“战事”。
按大部分读者的想法,黄仁宇是明史研究大家,《万历十五年》中文版又经文史专家沈玉成润色,并由黄仁宇本人亲自审定稿件,理应是尽善尽美的。徐卫东却知道“实情并非如此”,比如将明清史学者“韦庆远”误为“卫庆远”,将海瑞临终所留银子数目由“十余两”误为“二十两”,类似内容上的错漏在1982年版《万历十五年》中并不少见,徐卫东通过核查中文史料(必要时参考英文版)将之一一修正。
经过两代编辑之手,2006年上市的《万历十五年》(增订纪念本)应再无缺憾,但徐卫东仍不敢这样想。“校书如落叶扫而愈有”,这版上市后,他还在不断发现书中没有改净的错漏。这些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古籍数据库的完善,徐卫东有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对书中文字包括史料来源深入查考核实,于是“核对引文,进一步提高编校质量”成为他在新版修订过程中努力追求的目标,这一点也得到了黄仁宇之子黄培乐的支持。
《万历十五年》虽然只有七章内容,字数也不到二十万,却引用了极其丰富的中文史料,每章所附注释少则数十,多至上百。编辑《万历十五年》(增订纪念本)时,徐卫东注意到网上有读者反馈海瑞是回族,1982年版中海瑞“竟然还买了两斤猪肉”可能有误。徐卫东于是翻出《明史·海瑞传》等核查,发现这些原始史料中关于海瑞为母贺寿这段的表述是“市肉两斤”或“买肉二斤”,“‘肉’本来就是一个大的概念,指供食用的动物肉,的确不能说海瑞买的一定就是猪肉”,据此,他在增订纪念本中将“两斤猪肉”修订为“两斤肉”。
“当一本书能够一再重印,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从2006年新版选题计划提出的那一刻,徐卫东就开始了《万历十五年》的推广历程。从基本的开本、版式、封面文案,到增收对《万历十五年》主旨有补充作用的文字、完成作者生前就希望为书中插入图片的心愿,徐卫东甚至请了三家设计工作室来为新版的封面设计样稿,目的是为区别于书局以往过于素净单一的书封。
增订纪念本的上市及其引发的一轮媒体报道热潮,显著促进了中华书局版《万历十五年》(含增订本)的销售,到2011年,从原来的年平均售出不到6千册增加至年均6万册。不仅如此,新版甚至激活了该书的整体市场,带动了三联版《万历十五年》的销售,达到了徐卫东向设计师讲解封面设计要求时说的“让更多人知道它”这个目标。
大部分时候,徐卫东都认为做市场很难,而一本书的命运也不是编辑所能想象或决定的。
“有的时候你觉得能火,但就是火不起来,读者不认,或者没注意到,但有的时候你发现一本书突然就火了。这里面不排除有运气的因素。”2017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播出,徐卫东发现剧中提到了《万历十五年》,不过因为提这本书的是一个反面角色,他心里没底,不知“是福是祸”,因此等了快两周才提出加印,而且每次加印量都不是很大,最多的一次才加了15万册,中间一度出现断货。那一年书局三个版的《万历十五年》总计卖出了70万册,徐卫东估计三联版的《万历十五年》应该超过100万册了,因此他对自己以及局里当时加印时的保守倾向感到有些后悔,“提到这个书的是反面角色,但不代表这个书不是好书,所以那个时候就应该胆子大一点,即使加多了也没关系,这书本来就是长销的畅销书”。
看到一些机构快速出书,似乎“做一本成一本”,徐卫东不无佩服,但作为编辑,他知道在少数畅销书的背后,是更多默默无闻的书。与其通过不停出版新书来提高图书畅销的几率,还不如下大力气发掘能稳定重印的好书。
“每年赶新书其实很累,实际上,出版社要利润的话,应该更多来自重印书,这才比较正常。”徐卫东二十多年来做的一百多本书中,每年能稳定加印的书大概有十多本,这些一再重印的书给了身为编辑的他最大的慰藉,“既然以编辑为一生的志业,当然希望能多编出几本好书流传下去,对吧?当一本书能够一再重印,那么在编校打磨过程中的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了。” ■ 据《出版人杂志》 谭睆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