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周,关于高考,每个人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也许您永远记得凌晨1点睡、早晨5点半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智商爆表的那一年。在作家们笔下,有着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又是怎样在书中描绘高考的呢?我们来看看。 江亚萍/整理
老朱在信中告诉我,听说明年的高考还会继续,他嘱咐我一定要抓紧机会,也许对于我们,这真的是夏日里的最后一朵玫瑰,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肖复兴《1978年之冬》
作者:陈建功、肖复兴 等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我参加高考并没有和家里人说,报名费也是向村里一个同学借的。——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作者:余华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新经典 出品
一九七七年恢复了高考,但我不信大学可以考进去(以前是推荐的),直到看见有人考进去我才信了。——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作者:王小波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新经典 出品
满打满算,钱只够拆掉一半,然后建小小的两层。小学肄业的母亲,自己画好了设计图,挑好日子,已经是我高考前的两周。从医院回来,父亲和母亲就住到了左偏房。到了适婚年龄的姐姐从小就一直住在右偏房。旧房子决定要拆了,我无房可住,就搬到了学校的宿舍。——蔡崇达《皮囊》
作者:蔡崇达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果麦文化 出品
你可能觉得“幸运”这个词,和你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我想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至少在有一点上你是非常幸运的:你投胎在了一个相当和平的时代。这一点对于命运的影响,其重要性甚至可能超过你的家庭背景、你的高考成绩、你的专业背景。你的爸爸是不是富豪,可能只是影响你能不能随时去马尔代夫或者夏威夷度假,但是你到底是出生于1900年还是2000年,则可能直接影响着你会不会被饿死、能不能受到教育,甚至能不能长大,以及会不会被送到战场上去当炮灰。——刘瑜《可能性的艺术》
作者:刘瑜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出品
我由学校高考名落孙山回到村子,进入一个由三个小村合办的初级小学做民办教师,另一位是年近六旬的老教师。学校设在两个村子之间的平台上,两个人合用的办公室,是一幢拆除了不知哪路神灵泥像的小庙。教室旁边是生产队的打麦场。社员出工上地下工回家经过教室门口,嬉笑声议论声和骂架声常常传进教室。——陈忠实《白鹿原》
作者:陈忠实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冒籍取解:唐代科举制度规定,士子应在本地参加府试,获得解送资格。若要离开本籍,到其他府州参加府试以取得解送资格,再到京师参加全国性考试,即为冒籍。类似于现在的高考移民。科举制度初设之时,此类现象很少见。但随着制度的进一步发展,省试登第人物与发解诸州的比例出现失衡,士子为了增加登第的机会,冒籍取解的现象逐渐多了起来。如我们很熟悉的大诗人王维,就没有参加本籍贯蒲州府的解试,而因其善弹琵琶曲,博得某位公主的欢心,获得了京兆府的解头。——马伯庸《显微镜下的大明》
作者:马伯庸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博集天卷 出品
高考结束了。我相信我考得不错。我预感我能被录取。不能上重点大学,起码也能上普通大学。我把自己的感觉告诉了在考场警戒线外等了两天的爹,爹一下竟说不出话来。平生第一次,一个老农,像西方人一样,把儿子紧紧地拥抱在怀里,颠三倒四地说:“这怎么好,这怎么好。”然后放开我,“嘿嘿”乱笑,一溜小跑拉我出了校门,要带我回家;我说学校还有我的行李,他又放开我,自己先走了,说要赶回家,告诉我妈和弟弟,让他们也高兴高兴。——刘震云《一地鸡毛》
作者:刘震云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我们这代人——还有比我们更小的,都有一个大的问题,什么问题呢?面临着中考也罢,高考也罢,家里边的大人就会把电视机声音关得很小,天也不聊了,话也不说了,看电视都没声音,在那看字幕。小孩在那学习呢,不能干扰。一有点声音小孩说别吵了,我明天考试考不好就怨你。把人吓得,是吧?家长都被绑架成这个程度了。——韩鹏杰《道德经说什么》
作者:韩鹏杰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果麦文化 出品
同志们要知道,今天高考考场上作弊被抓到,最严重的结果也就是成绩作废,回家待考。可在明代,这事可就大了去了,作弊的处罚一般是充军,若情节严重,没准还要杀头。——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作者:当年明月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磨铁图书 出品
好在恢复高考。那时候坐着火车去上学,火车轮子滚一圈,我的眼界扩一圈,到了学校更是被那些有经历的大同学和纷至沓来的信息打得眼花缭乱。大学四年就是海绵一样吸收知识,以期跟上大城市同学的脚步,脑袋里的想法被快速发展的社会裹挟着剧变,经常在现有认识上确立一个理想,却很快被下一波思潮否定。毕业后社会正等着我们去创业,忙得都没时间想太多,等到一定程度,更多是回顾总结,展望未来,再也不会有不切实际的幻想。——阿耐《大江大河》
作者:阿耐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读客文化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