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位于安徽省中南部,自古风光秀美,人文荟萃。明代中期以后,大批桐城士子通过科举之路,金榜题名,累官进爵,使桐城形成良好的教育、文化氛围,清代桐城文派的崛起也是在这优秀的文化土壤中培育成长的。笔者在平时的工作与资料整理过程中,搜索、扫描了一些有关桐城的珍贵旧影,包括城门、名人墓、古迹名胜等,现查阅相关史料,加以简要考证。
东作门旧影
这张桐城城门照片上方笺注有文字“民国二十八年四月摄影”,拍摄于1939年,也就是抗日战争时期。从老照片中可以看出,这座城门的台基皆由城砖砌筑而成,上部设有瞭望口和射击口。台基之上建有城楼,城楼均系砖木构建。
从照片中看,东作门很雄伟,城门外的大街也很热闹,虽在抗战时期,街道两旁的店铺还在营业,店铺门前站立着一些张望的路人,而忙着进城的人也有不少。
张英墓及享堂旧影
张英墓位于桐城县城西北的龙眠山,现墓前石雕等皆已损毁。这张照片拍摄于清末,从照片中可清楚地看到在墓道的最前方,树立着一座四柱三间的石牌坊,牌坊正中的匾额上镌有“恩荣”二字。在牌坊的两侧立着三块高大的石碑,有雕刻精美的碑头和“赑屃”碑座,从画面中人物的比例看,石碑通高在四米左右。牌坊后为墓道,墓道两侧有石狮、石羊、石马和石人等,再往上为数级高台,三层高台上有石质的香炉等五供,再上三级高台即为墓冢,墓冢一周有低垣环绕,墓碑立于墓冢后方。整个墓地依山而建,墓地周围垒石环护,四周树林茂密,最左侧则是享堂,供亲属及后代祭祀先人。
桐城全县学校第一次联合运动会场全图
照片上方写有“桐城全县学校第一次联合运动会场全图”,画面中可以看到在河边(据考为城东的龙眠河)的一片空地上围满了观众,场地内柱子间拉着的横线上挂了不少彩旗。场地一侧用木头、松枝搭建了一个花门,门头写着“运动会”三个字,门两侧又分别写有“合群”“尚武”字样。
场地中央有4队身着统一服装的少年整齐列队,前方站着几位乡绅,正中一位头戴礼帽者正在致辞。在场地外的河岸边,停着十几抬轿子,轿夫们正在等侯,河对岸也有观众坐在岸边石头上观看着运动会。而这张照片的拍摄者正是站在河对岸拍摄了运动会的全景,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浮山中学(现位于枞阳) 教学楼旧影
浮山中学位于浮山南麓,为乡贤房秩伍先生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创办。该校内有一座二层西洋式教学楼,名为“中大楼”,建造于1926年,建筑面积850余平方米,砖木结构,每层七开间,用作教室、图书馆和教务处。这张照片拍摄了教学楼和院落一角,楼前有树木与花坛,环境清幽。
姚鼐故居“惜抱轩”旧影
姚鼐(1732年~1815年),字姬传,安徽桐城人,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学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姚鼐故居在桐城城内,名曰“初复堂”,又建“惜抱轩”作为书斋,姚鼐曾在惜抱轩院内亲手种植了一棵银杏树。据1988年编写的《桐城县文物志》记载:“1955年桐城中学拆轩建教学楼,银杏树尚存。”这张照片是安徽省博物馆白冠西先生1954年10月拍摄,正是惜抱轩被拆的前一年,如今看来尤为珍贵。
浮山会胜岩、绕云梯旧影
浮山,又名浮渡山,《桐城县志》载:“浮山,离城八十里。”今属枞阳县。浮山自然风光秀丽,有“三十六岩”“七十二洞”,会胜岩是浮山中部胜景,在云霄峰下,北宋时远禄和尚会欧阳修诸圣贤于此,故名“会圣岩”,岩高5米,岩后有台,上供佛像,香火旺盛。会胜岩的这张照片右下角注有“会胜岩全景,庚申重阳”,可知拍摄于1920年重阳节。另一张照片为浮山绕云梯,位于梯云峰下,本为天然石磴,又经人工加凿,共有108级,经五折而上,石级宽仅容一人,峰不峻而险。照片右下角注有“绕云梯,庚申重九”,也是1920年重阳节这天拍摄。 ■ 据《安徽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