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网络反映郑州120延误救治大学生一事,郑州市高度重视,郑州市卫健委已成立专项调查组,正对该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将予以公布。(6月5日《新民周刊》)
我们先来看看事件的经过:5月30日,河南大学大三女生彭美(化名)去世,去世前,她因脑出血已昏迷14天。彭美的父亲说,女儿5月17日上午在宿舍出现不舒服,曾拨打120求救,但长达近8分钟的通话后,接线员并未派车。当日中午,舍友发现彭美情况不对后再次拨打120才派车。
从“第一次拨打120”到“第二次拨打120”,再到此后的“120终于来了”,这中间的过程是2个多小时。对于生命营救来说,一分一秒都是十分珍贵的。
从网络上流传的“当事学生拨打120的录音电话”来看,这其中的问题不少。在接通120电话之后,患者不断说“我头疼”,而接听电话的话务员一直在追问“需不需要救援”,“河南大学在什么地方”“河南大学的具体位置”“你是不是在宿舍”等等。“需不需要救援”这样的话简直就是多此一举,不需要救援拨打120说头疼干嘛?既然患者已经说出了“河南大学”为何还要反复询问“河南大学在哪儿”?作为120,应该知道河南大学的具体位置,即便不知道,也应该能够使用其他方法找到河南大学的地址。
不能就说“救治失败”一定是120救援不及时造成的,但是,该事件着实暴露了一些“急救系统”确实存在“救不了急”的尴尬。
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其一,学校是否能够设置“紧急救援的医生”?学生出现身体状况,学校可以紧急处理等待专业救援;其二,“救命神器”设备是不是安装得还不够?例如学校等地是不是也能普及;其三,120的救助地图能不能实现“智能化”“电子化”,即便只是知道“单位名称”而不知道“具体位置”也能“找得到”;其四,是不是可以打造“求助电话定位系统”,即使患者说不清楚具体位置,也能第一时间得到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