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酷爱读书。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书是一件多好的事呀,让我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善于思考。但对于读书,我却有两个“不理解”:一是不理解不爱读书的人;二是不理解为什么要有“读后感”这么个东西。
自古以来,圣贤大家们都把读书看得非常重要。书里也常有古人读书的故事,告诫我们要好好读书,长大后为国家效力,似乎读书是外界强加于己的一种负担。但在我看来,“读书”本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未知世界为我打开的一扇门。通过这扇门,我可以探索未知世界的所有奥秘。我像吸吮乳汁一样吸取着书本里的知识,且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体会,就算是“温故”亦能“知新”,所以其乐无穷。
上小学之后,读后感就给了年幼的我一个沉重的打击。我读过的书不少,至少够我写上几十篇读后感。可读后感读后感,“感”才是重点。我总是苦于没有感想,一碰到读后感我就头大。我对书的内容知道得一清二楚,看到精彩的情节时也会自动把自己代入进去。但对于书的感想,也只限于“好看”二字罢了。
于是,我就一直怀有“读书必须要有感想吗”的疑问,并经常把疑惑和不满的情绪写进读后感,因此没有一篇“读后感”赢得老师的表扬,直到一次真正的灵光乍现。
我的第一次有感而发是在四年级的时候,当时看了一部电影,叫《狮子王》。我被《狮子王》深深触动。一是触动于电影的制作工艺,各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看起来都栩栩如生,就如同纪录片一样真实。二是触动于电影情节。主人公王子辛巴误以为是自己的过失导致了父王惨死,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并就此沉沦,但在经历思想上的斗争后,辛巴决定坦然面对过去,最终战胜篡位的叔叔刀疤,夺回国王之位。那种触动,让我至今无法忘怀。
书籍和电影一样。优秀的书和电影,是真的能写到你心里去的,让你的情绪随着主人公的情绪一起跌宕起伏。当你看了一本书之后,非常有感触,那就把你所想的,认认真真地记下来,这就叫读后感。没有真情实感,写不出好作文,也写不出好的读后感。这本书触动你的地方越多,你形容得越精妙,分析得越透彻,这就越是一篇好的读后感。其实写读后感也不难,结合这本书说了什么,你看的时候有任何感受,都可以写下来。还有你最喜欢的人物,为什么喜欢他(她),印象最深的一件事,统统都记录下来,这样的一锅“大杂烩”,就可以被称为是“读后感”了。
读书其实也不一定非要有感想,重要的是,你在享受这个过程。不仅是读书的过程,更是你有感而发的过程。
读书吧,这是我们思考的原动力,也是我们快乐的源泉。而这“快乐”,正是我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