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家用摄像头解决小偷“光顾”、车被剐蹭、老幼安全、宠物安全等问题。但与此同时,这些摄像头又给人带来了新的“烦恼”:邻居的日常出行不可避免地入镜、别有用心之人借个人安全之由偷拍他人影像、云端保存的视频存在被兜售的隐患。(5月17日《法治日报》)
城市居民邻里之间挨得很近,门对门的很多,安装可视门铃,摄像头就容易对着邻居家门口。而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安装智能可视门铃等带有监控功能的电子设备。正因为可视门铃等有利于保护安装者的人身财产安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这也是很多人选择安装可视门铃的原因。
但正对邻居家门口或对着居民公共过道的可视门铃,又有着“双刃剑效应”,如就算安装者没有偷窥他人隐私的企图,也可能造成他人隐私泄露的结果。比如智能可视门铃一般可以24小时不间断录制;而“云存储”则是在画面出现变动时才会录制,画面静止时不会录制。而从本地上传至云端存储的录制视频中,有可能包括大量人员活动的画面,甚至人脸信息。如果安装者主动泄露或是可视门铃遭到黑客入侵,信息遭到暴露,都会对他人的隐私甚至人身财产安全带来侵害。
可视门铃带来对邻居隐私权的侵犯,法院也有了不少判决拆除的案例。但仍然有越来越多的人安装可视门铃或摄像头,由此带来的侵犯他人隐私权的问题也越来越常见。背后原因就在于存在监管盲区、监管空白。
所以,如何保护“私人生活安宁”,又避免侵犯他人隐私权,有必要进一步在法律上对“私密空间”的范围予以明确划分,弥补监管空白,要将可视门铃等纳入强有力的监管范畴,避免可视门铃成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罪恶之眼”。公众也要能明晰权利边界,增强法律意识,既懂得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同时也要增强维权意识。还要防范安装摄像头存在的隐私泄露风险,在选购摄像头时选择品质靠得住的产品。总之,防范家用摄像头带来的“双刃剑”风险,需要多措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