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城口县一条“XXX居民刘先生在网上约炮被骗20893元”的反诈宣传横幅引发关注。有网友调侃道:“男孩子在外面也要保护好自己!”5月11日,记者以小区居民身份致电城口县公安局反诈中心,工作人员证实属实,她在电话中提醒道:“现在‘电信诈骗’属于高发案件,在各小区悬挂相关反诈宣传横幅很正常,意在提高居民防范意识。” (5月12日《潇湘晨报》)
据笔者梳理发现,全国各地多个小区被曝悬挂类似“约炮被骗”反诈宣传横幅。5月5日,浙江温州一条写有“某小区住户约炮被诈骗28万”的横幅就曾引发关注。看来警方宣传中使用“约炮”这样的词汇,已经习以为常。
警方或以为这样可以使宣传标语通俗易懂、接地气,从而收到好的宣传效果。确实,标语只有生动有味,才能入心入脑。 然而,追求语言的鲜活、通俗、时尚,也有不能逾越的底线。一是要文明用语,不能把肉麻当有趣,粗鄙当通俗。二是要规范,有些词汇,如“约炮”,显然不是正规的宣传用语。实际上,“约炮”是卖淫嫖娼人员的“术语”,其粗鄙低俗显而易见。在警方的宣传标语中,居然一点也不避讳地使用“约炮”,至少也给人不良的观感,于未成年人的影响更是负面的。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宣传标语的“粗鄙化”,早已屡见不鲜。比如“上午烧麦茬,下午就拘留”“做麻黄碱,生孩子不长屁眼”“小孩烧山,大人坐牢”……似乎唯有如此“粗鄙”,才能让人“记得住”“看得懂”,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
但实际上,却适得其反。比如,人们看到标语,就必然联想到标语的制作单位,原来也是如此水平,“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又如何去管人?显然,警方把卖淫嫖娼人员的“术语”拿来就用,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损害的无疑是自己的形象,也必然消减了宣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