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在京开幕。当日下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该调查自1999年开展起,如一年一度的国民阅读“体检报告”,综合反映着我国国民阅读水平。报告显示,从各项数据来分析,全民阅读发展态势总体向好,除报纸和期刊这两项阅读量有所下降外,其他指标和数据都稳中有升,非常可喜的是,图书阅读量和阅读率提升比较明显。(4月24日《光明日报》)
理性来说,全民阅读量持续增长,是可喜的变化,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特别是越来越多年轻的群体,不但建立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也受到日益重视,如调查显示,0至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3.9%、0至8周岁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73.2%,正在不断培养阅读的种子、壮大全民阅读队伍。
当然,全民阅读是衡量国民文明进步的一项指标,不仅是一个量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也应是质的要求。读书不是简单的文化消费,更深层次的目标是还要培育思维、启迪智慧。换言之,进一步促进全民阅读,还需要“增量”与“提质”并重,既要读书更要读好书。
增量方面,就是进一步提高阅读的普及率与惠及面。阅读很高雅,但成本同样高昂,特别是纸质图书,无论是生产还是出版,都要不少的成本。提高阅读普及,要进一步强化阅读作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对读者阅读给予政策补贴,引导和鼓励读者阅读消费。更充分发挥公共阅读服务的主渠道作用,采取“图书快递”等灵活的形式,更大程度消除图书阅读流通中障碍,扩大阅读的便利。
提质方面,就是进一步提高全民阅读的品质,让国民读好书。要完善“好书”扶持机制,鼓励和扶持精品力作的生产,让品质阅读有活水之源。要引导全社会读“好书”,建立历史性“好书”的静态书库,指导全民终生阅读,建立生产优质图书评选与阅读推荐机制,引导时尚阅读。要提高网络阅读品质好书的供量,补好网络阅读品质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