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电大教师,从教十六年了。我热爱我的职业,有人曾问我,是什么让我一直保持这样的情怀,在讲台上永远充满热情。每次面对这个问题,总能想起大学毕业实习时,老师指着一方小小的讲台对我们说,这就是老师的舞台,讲台很小,但你可以让课堂变得很大。我是一名党员,党龄十六年了。我热爱我们的党,在建党百年之际,捧起《中国共产党简史》,重读那些英雄故事,重温那段沧桑巨变,我震撼着,感动着,并从中找到了信仰的源泉、奋斗的答案。
1927年,李大钊被捕。他在《狱中自述》中写道:“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李大钊在自述中追溯自己从读书起就树立了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理想,表达了自己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坚定信念。慷慨之情今天读起来依然让人为之动容。除他之外,陈延年、萧楚女、赵世炎……无数先烈前仆后继,才换来今天的太平盛世。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问自己,我的初心是什么?曾经我以为,党员的身份是一种荣誉,是优秀的代名词;今天我以为,党员更代表着责任担当,意味着自我约束,意味着既要在平凡岗位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又能怀有赤子之心,拥有家国情怀。当年在大学礼堂对着党旗庄严宣誓时的豪情和壮志,是否随着平淡琐碎的生活渐行渐远?刚毕业踏入社会时对工作的热情和理想,是否随着日复一日的工作而消磨殆尽?读书时心中坚守的正义、公平和良知,是否因为自己遭受过困顿而抛却脑后?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三尺讲台前,面对一双双清澈明亮、求知若渴的眼睛,面对学生们的青春年华和不可限量的未来,他们人生的这一段,我愿意陪他们一起走过。
作为电大教师,面对的学员都是成年人,在讲述文学课程时,一直想传递给学员这样一种观念:“文学就是人学”,那些美丽的诗词赋描写的都是我们自己的生活,那些饱含情意的艺术作品都是人生的写照。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生命的流逝,爱情的消逝,故人的离去,命运的无常,都让我们心生遗憾,感到无可奈何。但是文辞华美的文学不仅是风花雪月,不仅是多愁善感,我们还可以从中读出更宏大的生命体验,也“正因为它们是更宏大的事物的影子,它们才值得反复吟咏”。
我想带着同学们穿越时间的河流,去赏析古往今来的浩瀚文学带给我们的忧伤和辽阔;我想带他们去体会“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黍离之悲,体会“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愤慨和无奈,从而去理解和铸就古今家国情怀;我想带同学们去感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桀骜不驯和“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独寂寞,从而理解人生的顺境和逆境;我更想带着同学们去探寻那些历史长河里的风流人物,看看那些伟人是如何像光芒四射的灯塔,照亮了人类历史的黑暗隧洞,从而帮助更多的人树立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信念。
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回想自己十六年的从教之路,不尽如自己所言那般坦途和光明。看到同学朋友升迁发财时会心生羡慕,遇到学员排斥抗拒课程、课堂上玩手机甚至缺课时会心生倦怠,自己教研科研进展不顺时会深感焦虑,生活遭遇挫折时更会感到颓唐悲凉。想起《史记·孔子世家》里讲述的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在陈、蔡绝粮,同行学生们皆饥肠辘辘,深感颓废,不能起来。唯有孔子神情自若,“讲诵弦歌不衰”。子路颇感委屈愤懑,来到孔子面前质问道:“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我们在辉煌时的神采飞扬不值得永久赞颂,如能在困境中依然守住做人的底线,在受挫时依然坚守心中的理想,在平淡岁月的打磨下依然不熄生命之光,才算是走好了自己的漫漫人生路,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本文由滁州市图书馆选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