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时,鉴于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根据规定,合肥市陵园、公墓要严格实行预约、分时、错峰、限流管理。如果不参加现场祭扫,对亲人的追思之情如何表达?日前,记者也从合肥一些陵园及合肥市殡葬处了解到,其实追忆天堂的亲人,有很多种方式。(今日本报06版)
清明节马上就要到来,能不能回乡祭扫,是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特别是近期国内多地再度出现了散发病例疫情,上海、吉林等地出现了与病毒对抗相持最为艰难的时刻,可以说,无论“外防输入”,还是“内防反弹”,都容不得丝毫闪失。
基于这一严峻防疫背景,从记者对各地返乡政策梳理来看,不约而同地对清明祭扫提出明确防疫要求,包括社区报备、核酸阴性证明等,这对于最大程度防范疫情反弹加剧风险,无疑至关重要。
清明,既是自然节气,又是慎终追远的传统节日。每到这个时间节点,全国各地许多人都会往陵园或来墓地,祭奠逝去的亲人,难免形成大量人员流动和聚集。这就提醒政府职能部门,要制定合理措施与应急预案,引导公众制订假期计划,有效避免群体性聚集性活动。
颇具欣慰的是,近些天来,国内不少地方,纷纷推出了“重在心而不拘于形” 清明祭扫制度性安排。天津寝园、天津憩园推出“一对一”免费代祭公益服务,其中包括:清扫墓碑、提供一盘点心和两盘水果以及两束鲜花,工作人员代家属行鞠躬礼,代祭服务环节的照片会通过微信发送给家属。
无论是委托代祭公益服务,还是在线云祭拜、家庭追思会,抑或是“丝带寄哀思”“时空信箱”等等,固然改变了传统祭扫模式,但在人们的心中内容与本质依然会保持不变,这种不拘于形式的替代方案,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意义非同寻常。
“心祭”胜于“形祭”。重在心而不拘于形的清明祭扫方式,既能有效避免公墓、陵园等地人员大量聚集,引发病毒聚集性传播,也能向先人表达哀思,寄托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