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挂在天上,与地球相依与共,且遥遥相守。具体挂了多少年,谁都说不精准,只晓得它夜夜到来,像是一种陪伴,不舍。它经历过无数的风风雨雨,从来没有生过锈,就这么一直保持着一种光亮度,也没有谁为它上过色。它夜夜行走长空,曾被冬天的霜雪打过千万次,也从来没有退缩,依旧保持着当初的模样,与芸芸众生会面。
这就是挂在天上的月亮,它教人以智慧。
人赤裸裸地来到人间,又赤裸裸地离开人世,来之无念,去之无欲,就是在这来去之间,人产生了七情六欲。月亮照见了,就那么一点事儿,月亮不说,只把洗礼的光洒下来,洒进人的心灵。人有时背着月亮做一些偷偷摸摸的事,月亮岂不知道?只是它不说,也不值得它一说。人往往就自以为是自作聪明,却不知道是浮云遮住了自己的望眼。
山川大地,夜间有月光倾泄。它照着人世间的万事万物,照着所有的善与恶、丑与美。它把月色洒在人们心灵的波澜上,折射出不同的情绪感光。南唐末代君主李煜得意之时,月亮照进他的心房,他产生过“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的欢乐之意。谁知落魄之日,月亮又来了,此情此景,他所生的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伤怀感慨。同一个人的心,不同之夜望月却生出不同之情。品月千番味,谁人又相同?唐代诗人张若虚离家望月,将客子、思妇的感情在《春江花月夜》里激起千层浪。宋朝文学家苏轼正因看通人世悲欢离合,它如月有阴晴圆缺,对月表达出了自己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
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月亮从来没有缺席过人的精神空间。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空间里也好,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间里也罢,抑或是在“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的空间里……自古至今,无论哪一篇有月之作,无不反映出人的喜怒哀乐。
小时候我以为月亮属于我一个人的,因为我不管走到哪里,月亮就跟到哪里,当时还流行着一首《月亮走我也走》的歌曲,谁知它们误导了我很多年。用心体察过四十多年的月亮之后,我才知道,月亮属于每一个人,且为大家共同拥有,共同享用。同类人当中,它能让人产生共鸣的意境。在乡间,我不止一次地在月夜行走过,它照着我去与还。有时望望它,它是那样的清亮,挂在树梢,或正从山凹里爬起来,如一张孩子的笑脸,生动,惹人喜爱。这是我儿时见到的月亮,它像我的童年,一直遗落在故乡的那段岁月里。即使今日重回故乡,所见之月,也不是先前的那个模样。
随着年龄的增大,我发现我身边的长者开始陆续地离我们而去——在故乡,在生我养我的那个地方。最初令我伤怀的是,我的叔祖父离世。在我们万分悲痛的时候,他灵屋上的一副对联刺痛了我的眼睛:“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看后,一种空旷、幽深、孤寂、悲凉等交织在一起的意境,顿时占据着我的内心,它是多么合情合景。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出自唐代崔涂《春夕》中的诗句。他用清丽的语言、工整的格律,把暮春之夜时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写得深婉感人。后来,在南下打工的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我时常在月夜里眼含热泪,因为无助,因为孤独。
望月千番味。每一种心境,每一个月夜,我们都不能完全重合昨夜的心情。现在,我行走在异乡,我所生活的城市里,夜空之上,月亮高挂。无论我站在哪个角度张望,或是在夜晚的哪一个时间段,我所见到的,是它那张发黄的脸。在科技发达的当下,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它的光看似不及一盏路灯明亮,但它永远在天上,永远在人们的心灵深处,调和着人丰富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