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庐阳经济开发区清华胜嘉服饰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加工生产服装。近年来,开发园区大力支持服装企业借助高科技向“智造”转型发展,通过引入信息化、智能化设备,走精细化市场路线和产品创新,助推服装产业快速发展。
近日,安徽省商务厅发布公示,拟认定合肥清华胜嘉服饰有限公司等130家企业为安徽老字号企业。这130家公示的老字号企业中绝大多数为食品餐饮类企业,清华胜嘉服饰则是为数极少的服装类企业。
说到清华胜嘉这个名字,可能不少人并不熟悉,但要提到老城隍庙的裤子大王估计老合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年城隍庙内悬挂着硕大无比的西裤几乎成了小商品市场的地标。
这样的服装老字号企业是如何诞生,又是如何做大做强的?2月21日,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找到位于合肥庐阳经开区的这家企业进行了采访。
祖传手艺,享誉全椒
“清华胜嘉”创始人王清华,手艺启蒙来自自己的母亲田庭芳,田庭芳嫁给王清华父亲王继朝之前一直随父亲田兆银生活在安徽省全椒县二郎口镇南岗村,田兆银在全椒县是小有名气的“田裁缝”。
田兆银出生于 1896 年,1909年 13 岁的田兆银出门拜师学艺,成为一名裁缝学徒。
田兆银成家后育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而三女儿田庭芳打小就最喜欢跟着父亲,看他给乡亲们量尺寸、做衣服,于是父亲田兆银就把手艺传给了这个最有灵气、最喜欢跟在自己身边学做衣的小女儿。
小小少年,初闯合肥
王清华出生于 1964 年,自从懂事起开始跟在母亲田庭芳身旁看她怎么给别人量体裁衣,怎么把一块块布匹裁剪好,怎么把布匹变成穿在身上的衣服。
1978 年,改革开放之风刮起,在那个物资匮乏、经济百废待兴、政策全力扶持的年代,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外出下海谋求出路。在这种背景下,王清华1980年离开自己的家乡全椒,来到省会合肥,投身于服装设计、制作的事业。
学习传承,融汇创新
1980 年 4 月份的一天,时任合肥市三牌楼便衣(中式衣服)门市部主任的朱国元领着 16 岁的王清华,到门市部找到正在上班的李少礌,把王清华交到她手上,由李少礌教王清华时下最新的裁剪和缝纫技术。(注:合肥服装鞋帽工业公司下属合肥新中服装厂,后改名长江服装厂的三牌楼门市部)
在外公和母亲身边耳濡目染的王清华,仅用月把的时间就学会了独立裁剪缝制女式大襟、对襟褂子和男式对襟褂子(中式服装)及盘扣、钉扣。并精通了西裤的制作。为以后“清华胜嘉”服装工艺的精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自谋职业,大胆创业
国家改革开放了,就是让人们解放思想,就是要让人们改变观念,就是要让中国经济发展起来,怎么把自己的手艺转成支持国家发展的一点小小的力量呢?
1981 年,在结束了短期的拜师学艺之后,王清华向父母借了一点钱,开始学着上海老裁缝的做法,收拾好工具,带上小桌子,在合肥金大塘市场支起一个量身定做服装的摊点。迈出了自谋职业的第一步。
钻研进取,质量为纲
王清华一直以精益求精为职业追求。
1995 年在上海缝纫机展会上王清华看到日本进口的自动开袋机就被深深吸引了。当时一台进口开袋机需要人民币 20 多万元,对于当时的王清华来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动手能力强的王清华萌发了自己动手改装的念头,于是找到了朋友孟安(合肥手表厂在职职工),两个人把设计的构思反复沟通,经过近两年的时间修改和实验,终于在 1997 年将缝纫机压脚做了出来,“王清华开袋机”终于研制成功了。当时在城隍庙买裤子的批发客户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童叟无欺,诚信经营
尽管在那个年代这种形式的创业除了资金少、因物资还不丰富所面临的面辅料供给不足等问题之外,还有人们的一些偏见,但在王清华看来,坚持下去才有出路,坚持下去才是传承母亲、外祖父手艺最好的方式,坚持下去才能做些对国家有用的事。
这一坚持,就坚持出了“清华胜嘉”几十年的发展!
恪守初心,再创辉煌
如今的合肥清华胜嘉服饰有限公司坐落于合肥庐阳经开区,是拥有占地 25 亩土地的工业厂区。目前员工 156 人,年产服装能力50 万件。
王清华告诉记者,经过近四十年的探索与发展,如今的“清华胜嘉”已经发展成为集传统服装生产、互联网营销、国内外知名品牌代理、能源科技为主,以科技功能男装、户外运动装备为主导产销方向的综合性集团公司。在互联网商贸大潮下,当前拥有电商平台店铺 25 家、自有品牌代理商、经销商已近百家,服务零售客户已达百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