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冰新作《风华大观——江淮大戏院的历史回眸》,近日由黄山书社正式出版发行。第一时间有幸阅读到这部溢满浓郁墨香的新书,倍感亲切。之所以倍感亲切,不光是因作者和出版社都是我熟知和厚爱的,更重要的是书中所承载的“风华大观”,令我叹为观止。
我是地地道道的合肥“土著”,对合肥人文历史,自以为如数家珍。尤其是对江淮大戏院,更是情有独钟。早在1974年春,合肥市在此举办过一场大型文艺演出。那时我正好上初中二年级,市里调我们班赶排的大合唱文艺节目作为整场演出的“压台戏”, 让我们登上这大戏院一展歌喉。打这起,我便开始喜欢上江淮大戏院,一有空总喜欢跑到这来看戏。就连前些年,好友著名藏族歌唱家容中尔甲来合肥作客,几个朋友想零距离地欣赏欣赏大歌唱家美妙的歌声。我连想都没想,就毫不犹豫地把他领到久负盛名的江淮大戏院,并饶有兴趣地给他介绍起大戏院的由来,以及我们当年省委书记曾希圣是怎么亲自倡导、主抓建成的一些坊间传说。他一听江淮大戏院有如此厚重的文化历史,一高兴,不仅唱了《神奇的九寨》,还一连抱着麦克风,为我们唱了三四首藏族歌曲。
话扯远了,言归正传。《风华大观》看似写江淮大戏院的,切口也很小,但以小见大。透过江淮大戏院,作者用大量平实的笔墨,书写了省城乃至安徽熠熠生辉的人文历史。全书共有七章,第一章追溯历史之源,给读者讲述省城在历史的长河里的演绎;第二章惊艳风华,大戏院应运而生的心路历程,以及大戏院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一步步铸造成一座城市,乃至一个省份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音符,或文化符号,或文化标识、文化名片。
我一直以为,音符也好,符号也好,标识也罢,品牌也罢,只是称谓不同,共同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文化。文化孕育着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城市,以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经久不衰繁荣昌盛之魂。《易经》中有句话,叫“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通俗地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江淮大戏院看似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物,但却承载着省城,乃至全省在不同时期雕刻出不同的皖风徽韵符号和标识。对于这一点,从《风华大观》中不难找到答案。尤其是从第三章至第七章,作者浓墨重彩并借用大量珍贵的图片,向读者充分展示和讲述大戏院在峥嵘岁月里,一个个生动而又十分形象地为传承徽文化、繁荣徽文化、创新徽文化等方面所作出的不凡业绩。
全书构思新颖,语言朴实,信息量大。既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史,又含概了大量翔实而又鲜为人知的合肥乃至安徽的革命史、发展史、建设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