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在网上买了一款治腰椎间盘突出的老膏药,一贴60元。贴了3天左右出现不适。”家住重庆两江新区的彭先生1月16日对记者说,不仅腰痛没有消失,反而出现了瘙痒、红肿等症状,经医院诊断才知道,是劣质膏药引起皮肤过敏。膏药的“械字号”“国药准字号”难以分辨;宣传打擦边球,暗示多种治疗作用等乱象需要引起关注。(1月18日《工人日报》)
据统计,2021年我国零售药店外用贴膏类用药销售规模接近60亿元。60亿元还仅仅是市场“零售的业绩”,加上医院每年开出的膏药,这会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市场。
膏药的“械字号”“国药准字号”难以分辨。也就是说,表面上看都是膏药,而实际上膏药的性质是不同的,一种是“械字号”,一种是“国药准字号”,其功能当然是不一样的。其实,膏药的细分之下,还有很多种类,如“健用证字”“健证字”“健准字”“消证字”等等。这都需要监管部门严格把关和审查。一些膏药产品在宣传上过于夸大,使用“一贴见效”“无效退款”“包治百痛”等字眼;还有一些膏药产品声称百年老药,或自诩独家配方。
一张膏药生产成本从几分到几角不等,包装上市后售价都会在十几元以上,甚至能达到数百元。有些保健贴膏在宣传上暗示对某些疾病有治疗作用,甚至是故意扩大膏药的使用范围,将膏药说成了包治百病的神药。监管部门应加大打击力度,不能让一块小小的膏药在乱象里祸害人。记者“撕开真相”,监管需要“治理乱象”。莫让“膏药乱象”成为“狗皮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