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近年来,关于教育话题的热度只增不减。今年安徽省两会进行时,省人大代表在教育方面带来了哪些相关建议?我们一同来关注。
省人大代表孙云:建议在中小学建立“家庭教育工作室”
“双减”政策不仅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省人大代表,孙云表示,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要进一步完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育人体系。“学校是育人的主体,家庭是育人的共同体。”
孙云建议,在我省中小学校建立“家庭教育工作室”,定期开展活动,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和内容等方面,给予家长一定的指导,满足不同层面家长的需求,缓解他们在教育子女上的焦虑情绪,真正达到家校共育的目的。
另外,孙云还十分关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在她看来,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有必要通过地方性法规的形式,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工作合力,一体推进未成年人司法保护。
为此,她建议,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应通过召开联席会议,多沟通、交流,消除分歧,形成共识,强化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理念,切实贯彻好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同时,推进未成年人案件专业化办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立专门的机构,或者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组建专门的团队,专业化办理未成年人案件。
省人大代表方书莲:多方合力缓解家长焦虑
“贯彻和实施‘双减’政策,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五育并举,回归教育的本真,也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进一步贯彻好、落实好“双减”政策,省人大代表方书莲提出建议,应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和“双减”政策等的宣传力度。各级政府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活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做好家校配合,强化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
方书莲说,“双减”是为了彻底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顺应教育的变革,回归学生本位。减负不是目的,培养人才才是目的。如何有效化解家长对教育的过度焦虑,是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和社会共同解决的问题。学校要负担起主体责任,通过多种形式赢得家长的理解和认同。
校内“减”了,校外能不能“减”?方书莲认为,这是问题的关键。落实“双减”,必须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的整治和规范管理,堵住一切开展学科补习的大门。同时,落实好“双减”政策,提升教师业务素养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不断学习,加强教研,修炼内功,做到一专多用,切实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加强学校主体责任方面,她建议开展校本研究,防止“课后延时服务”等单一形式。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进行校本研究,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的同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增加效率。
省人大代表白莽:建议教师编制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定期核调
“随着城市学龄人口迅速增加,原核定的编制数已不能满足教师配备的标准。”省人大代表白莽建议,每年定期核调教师编制,实行动态管理。
白莽建议,按照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统一农村和城市核编标准。建议安徽省每年对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进行核调,可将区域内的中小学教职工周转池编制作为机动使用数,实行动态管理,根据新建学校、学校班级变化、教师自然减员等需求,合理调配教师。
此外,他还建议,可以实行编制类别管理办法,分类核定管理专任教师编制、教学辅助编制、机动编制,对专任教师编制的管理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保持教职工编制稳定;对教学辅助编制管理保持机动性,适时根据新课改、标准化建设标准满足新岗位设置需求;对机动编制管理保持灵活性,根据教师自然减员和班级数变化情况,及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