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将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在网上引发热议。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阅读?需要什么样的阅读工具?这篇文章或许会有答案。
陪伴我们快10年的Kindle电子阅读器,就要说再见了吗?虽然Kindle已经做出回应,表示依然“致力于服务中国消费者”,但这个号称阅读体验媲美纸书的第一代“神器”,正在不可避免地失去自己的战场。随着国产阅读器的兴起和手机端阅读功能的完善,作为硬件设备的Kindle的优势越来越小。
一把双刃剑:历史上的“阅读焦虑”
如今在网上,“读书到底有什么用”一直是个热门话题。而这个困惑并非仅仅困扰着21世纪的我们。自苏格拉底起,阅读便在历史上持续不断地引发人们的担忧和焦虑。苏格拉底把读写能力比作希腊语意义中的药——既可以是解药,也可以是毒药,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悖论。毫无疑问,在今天看来读写能力至关重要,它具备洞悉和影响人们思想的能力。通过阅读个人能够重塑自己的思想方式,改变自己的道德观甚至建构个体的身份。但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认为读写能力的普及会影响人们的记忆能力;同时书本一旦创作成功便可能会脱离作者而拥有自己的生命,因而作者无法决定对书籍的解读。
如果一些不适合拥有知识和难以理解信息的人接触到了这些书籍,误读并且实践了书中的内容,势必会对社会秩序造成巨大的威胁。因而苏格拉底认为阅读这项追求真理的艰难事业只有少部分人能够承担。至于读书对于其他人的作用而言:要么充满了无理由的和完全不恰当的偏见,要么充满了言过其实的和愚蠢的骄傲……柏拉图继续发展了这种看法,认为书面文本作为媒介的无限传播具备巨大的风险。
其非自然化和非人格化的书写剥离了口述传统中的意义和情感倾向,充斥着不确定性甚至是迷惑性。它能够通过在纸面上冷冰冰的文字迅速迷惑那些缺乏道德自制力和心智水平的人们。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忧心忡忡一如现代人对待电子媒介的态度。如今,“焦虑大众对数字世界的沉溺”一直是重要论调:比如通过数字媒介扩散开来的想象、观念和建议会无差别地接触所有人,儿童首当其冲,从而蚕食思想,污染灵魂。正如柏拉图对诗歌的评价:但它们越是有诗意,就越是不该被孩子们听到,或者不该被那些有可能得到自由并且害怕奴役胜过害怕死亡的人们听到。
启蒙时代的哲学家、思想家对待书籍有着相似的态度。他们希望以自身为炬照亮尚处矇昧中的众人,势必要借助阅读的力量以传递思想。但他们并不相信大众能够以负责任的方式阅读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因而并不希望那些“愚民”自己阅读和胡乱解释,更不希望他们接触到其他的思想。
他们的启蒙是希望大众按照自己理想的模子的启蒙,因此大众趣味的通俗小说被贬低为低劣和败坏人心的读物,具有更高级的文化水准的精英文字则被推崇。进入19世纪后,伴随着印刷的进一步普及和休闲生活的发展,人们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大量书籍,阅读再一次卷入了精英之争。
保守主义精英倾向于把大众阅读看作导致不稳定和引发道德危机的根源,其他精英人士则希望通过阅读把自己的价值观、思想灌输给公众,而有激进主义倾向的精英则希望阅读成为一种服务于教育、社会解放和自由的工具。尽管关于阅读人们纷争不断,但毋庸置疑,阅读的大众性得到了充分重视。
这个时代最大的病症,是让世界不堪重负的大量书籍
过去的人们常常焦虑书籍泛滥,焦虑大众能够阅读太多杂乱的书。1600年英国作家巴纳比·里奇便曾哀叹:这个时代最大的病症之一,便是让世界不堪重负的大量书籍。它们每天涌现到世界上,多到我们无法消受的地步。虽然今天书籍的数量仍然是膨胀的,门类更加繁杂,但我们的视线更多转向了“无力阅读”,即身处“数字原生代”的我们无法将注意力集中于书本之上,而是四散和无法聚焦的。
现在很多人精神上的突出感受便是“倦怠”,自疫情后弥散的倦怠缠绕着我们的精力。我们焦虑的,也许变成了读书太少。因为碎片化信息的摄取永远无法代替书籍的整体性;一篇精彩的公众号文章只是冰山一角,真正建立自己的三观还是要回到体系化的书本中去。人人皆知杨绛先生的那句“你的问题就是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但更可怕的其实是好书读得不多。
这个“好”字并非仅仅限于所谓的世界经典,任何能触及到人存在的本质的思考都是值得阅读的好书。过去精英们总是担忧大众的审美趣味,认为大众无法不接受指引地正确阅读,但小北以为,培养合格读者恰恰是时代的任务和重新激活阅读的密码。好书不是一味地向读者灌输鸡汤,强力地输出既定价值观和事实;或是无逻辑地只图阅读的“爽感”。
好的书籍激发读者的独立思考,是作者和读者的双向互动过程。它呈现出无数的两难选择,矛盾的可能性,暧昧的境遇,读者得以用其他的打开方式看待世界,浪漫一点说,“透过你的窗户看月亮”。正因此,阅读不可能永远愉悦,那便如同踩在轻飘飘的云端,要么永远停留在幻梦之中,要么稍有不慎踩空而粉身碎骨。
即便是网络上的爽文,作者也会为主角设置一些必经的困境来磨砺(有时会被读者戏称为发“刀子”),而不是无脑向前冲。而真正的阅读势必会伴随着一定的痛苦,那是思想的力量,也是生活的真实映照,因为深刻而痛苦。即便是纯粹架空的宏大世界观,它永远无法脱离对人类永恒命题的思考,那便无法摆脱人类思考有限性的存在的痛苦。这种痛苦无法消解而被一代又一代的人追问与探索,人类的思想由此系统性地不断向前发展。
一起阅读吧!
但这种提倡并非同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一般否定消遣式的阅读。阅读无逻辑的爽文无可厚非,无需思考的阅读本身是一种休闲,但需要警惕的是当这种休闲例行化成为常态,就变成了一件非常可怕的事。阅读是训练思考的最好途径,而懒于思考会逐渐吞噬我们。当我们逐渐拒绝阅读一切严肃作品和需要思考的经典,世界的复杂性在我们的眼前也就消失了,逻辑消失,成为简单的抽象世界。此时无数个类似的我们叠加,相遇于网络世界,便成就了过去我们所见的一系列无意义的网络大乱斗和概念之战。
我们最终都成为了斯蒂格勒笔下的“网络乌合之众”,在舆论的裹挟下晕头转向,沦为机械的吃瓜机器,对普通人的真实生活视而不见。正如前文所说,阅读的力量便在于思想的力量,在于交流和传播的力量。今天的书籍也不再是作者的一言堂,相反作者和读者共同建构文本的意义,而培养读者的判断力和鉴赏力便是重新发现阅读价值的一条重要路径。
那么,一起开始阅读吧!
■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