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合肥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1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预计突破1.1万亿元,增长9%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左右,社消零总额增长11%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3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2.8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
年度国家十大科技重大突破合肥独占四席
据介绍,合肥市践行新发展理念,经济总量连续跨越,质量效益稳步提高。
高新区、经开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新站高新区成为世界级新型显示产业基地,安巢经开区加速建设,蜀山经开区晋升国家级。肥西、肥东、长丰全国百强县位次不断前移,巢湖、庐江全省十强位次巩固提升。包河、庐阳、蜀山成为“千亿区”,瑶海发展跑出“加速度”。
记者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看到,2021年一系列科技创新接踵问世:量子创新院1号科研楼、聚变堆园区全面建成,大健康研究院、先进计算中心正式运行,先进光源、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纳入国家规划。中科大高新园区投入使用,“科大硅谷”有序推进。量子信息技术保持国际领先,“人造太阳”刷新世界纪录,年度国家十大科技重大突破合肥独占四席,11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数据显示,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四梁八柱”加快构建,在首批国家实验室中第一个挂牌,大科学装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新型研发机构达3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4500家,境内外上市企业73家,其中13家企业登陆科创板,位居全国城市第6、省会城市第2。
常住人口近千万城镇化率提高到82.3%
现在的合肥,现代化都市区框架全面拉开,常住人口逼近千万,城镇化率提高到82.3%。高速铁路7线通行、2线在建、4线推进,成为国家重要的综合铁路枢纽。
仅仅在2021年,合肥市大建设投资达715亿元,创历史新高。“五大片区”加快建设,城市更新加快推进。
全面实施“1155”大交通建设,安九高铁开通运行、合肥至深圳缩短至5个半小时,新桥机场改建扩建、新合肥西站、合新高铁开工建设,大外环高速建设全面启动,南二环改造全线通车刷新“合肥速度”,轨道交通实现“5线联运、9线同建”。
同时,合肥市完成逍遥津公园、撮造山巷、庐州坊等改造升级,老城区“减法”正变成老百姓获得感的“加法”。
如今,合肥“一环八射多联”高速路网、“高快一体”城市路网基本形成,轨道交通运营156公里、在建176公里。
历史性实现春天无意杨飞絮、夏天无蓝藻异味
一穹蓝天一方净土,一湖碧水一城绿荫,生态合肥成就养人福地。
2021年,合肥系统实施“五大工程”,20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85%,南淝河全流域首次全面达标,巢湖水质稳定Ⅳ类。PM2.5平均浓度下降10%,重污染天气实现清零,空气质量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历史性实现春天无意杨飞絮、夏天无蓝藻异味。
监测数据显示,合肥市去年空气质量“两降一升”,优良天气比例达85.8%,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新高。
同时,合肥市去年植树造林3.7万亩,新增绿地714万平方米,修复恢复湿地6.2万亩,城市生态屏障加快构建。
过去4年,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52所
2021年,合肥市全面完成31项民生工程,安置难、办证难、上楼难等30多项群众“急难愁盼”事得到有效解决,城市阅读空间建设、三点半课后服务、惠民菜篮子工程成为全国典型。
除此之外,一系列民生事也成为现实:新增参保人员40.9万人、城镇就业14.4万人;纳入医保的门诊慢性病病种扩大到63种;低保、高龄补贴、基本养老等补助标准全面提高;首次拆分市区高考考区,改进一、六、八中学联招政策,82%以上学生按志愿就近入学;建成491个全民健身场地;筹集2.2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新建4.4万套棚改安置房。
记者了解到,过去4年,合肥市民生支出3800多亿元,新增城镇就业近80万人,吸引高校毕业生超50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成,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不断提高。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52所,新增学位39万个,入选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千人床位数、医生数均增长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