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砖桥到外地谋生的,不叫背井离乡。砖桥是千年古村,人口密集,但奇怪的是上千人的村却没有一口古井。村民吃水不是河里就是山沟里,而沟里至多是有一个大些、深些的水涵罢了。没有井,便也没有背井离乡了。砖桥村原来的名字无人知哓,应该是有桥以后才有了现在的名字。砖桥是“广德十大古桥”之首,最初是砖拱石面的人行拱桥,1965年改建为公路桥,眼见桥上的石板和块砖一块一块地被搬离,村民们急了,一拥而上阻拦施工,公社党委书记杨文进找建设部门交涉,但也只保留下两层砖拱,公路便在这个三合土(糯米稀灰浆)的砖拱上修建而成。参与修桥的谢言民等人在石条的下面发现了一枚北宋铜钱“康定元宝”,后来便作为考证古桥年代的依据之一。
村东南的山地叫凤凰山,据说山谷中圆形的很大很平坦的地方是凤凰蛋,大、小野猪洼就有这样的谷地;而村西北的碉堡山就是凤凰的头,山坡一直延续到洪家池水塘,坡上开路是解放以后的事,此前这座桥不是过境桥,过桥东转就入村了。我有时想,一千年前,这里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子?为什么要修建如此大规模的桥?
砖桥西不远便是过境的石板桥,石桥有两孔,分别用四块一尺多宽的花岗岩拼铺而成,20世纪八十年代被洪水冲毁了,从石桥穿过牌坊店的是通往江苏溧阳的官道,多是青石铺成,中间凹下去的是车辙的痕迹。牌坊店因牌坊而得名,向北出口便是牌坊的遗址。石牌坊跨路而立,是贞节牌坊,据说是为一位伏家女性而立。
砖桥北偏东有与溧阳直接接壤的地方——同官岭,同官古道、苏皖第一界山(锅底山)、古茶园均在这个区域。据《明史记事本末》卷十七记载,明惠帝朱允炆从京都(今南京)皇宫的暗道逃到溧阳后,很可能沿着这条古道,翻越同官岭,下十三湾逃亡到云南等地。“同官岭”也正是源于当时同皇帝经过该山岭南下避难而得名,也意味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砖桥现在还有不少朱姓族人,不知道与此有没有关联。现在同官古道是驴友的乐园,向安徽或者江苏方向均要做半天的日程安排。这片山地统称南山,山谷中全是毛竹,快到山顶的地方是灌木丛,山峰西侧被灌木丛包围着的有近四五十亩古茶树,一簇簇的,有的六七枝,有的十几枝,有刀把粗细,散生着,已多年无人修剪。相传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获“巴拿马金奖”的“广德云雾茶”便产自该处。最高处便是锅底山山顶,海拔541米。从不同方向看,山顶都是半球形的,这便是锅底山名字的由来,锅底山是苏南的最高点,因坐落在省界上,所以又称“苏皖第一界山”。
金钱松是天目山区独有的珍稀树种,属一级保护植物,砖桥就有,最大的一株在双河汇合处上游两三百米东侧的河岸上。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人锯下一枝,发现流出淡红色的树液,害怕极了。不久前我又去了一趟,遗憾的是只剩下一枝了……
好在那棵千年的白果树(银杏)还在,还是那样枝繁叶茂,好像要把整个村子都拥入它的怀抱,而落差二十几米的砖桥河却柔情地绕着白果树转了一个九十度的弯。现在村子大了,转过弯出村便看不见白果树了,以前离开砖桥的人眼中最后的画面是这棵白果树,回到家乡最先看到的还是白果树。只要一看到白果树我就想起和放牛的小伙伴一起摘酸李、捉螃蟹,和哥哥坐在独轮车的一侧,另一侧放着南瓜或山芋,任爸爸向白果树的方向推着回家。砖桥人离不开白果树,所以离开砖桥,不叫背井离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