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亚球,1921年出生于江苏省沭阳县,是安徽医科大学离休干部,也是一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百岁人生,初心不变。徐老与中国共产党同龄,他用毕生践行的初心和使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
家庭熏陶, 立志革命为民“翻身”
2021年 7月6日下午,在安徽医科大学徐亚球的家里,老人身着挂满勋章的老式军服,坐在沙发椅上静静等候安徽画报记者一行的到来,“知道你们要来,爷爷早就换上了他珍爱的军装,戴上了军帽。他现在身体很好,对曾经的革命经历桩桩件件都记得非常清楚。”负责照顾徐老的阿姨说道。
他生于革命家庭,父亲徐通甫于 1929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父亲坚定地信仰共产主义,变卖了自家祖传的200多亩土地,将钱款交给党组织作为活动经费。徐亚球幼年时就经常听到、看到地下党员秘密传递情报和到城内、乡间张贴标语口号,鼓动穷人打土豪、分田地,还看到过他们组织地下武装暴动的情形,这使他从小就受到革命的熏陶。
1932年,徐亚球初小毕业,考入当地沭阳县城中心高等小学读书。1934年高小毕业后,徐亚球报考淮安中学,成绩在80分以上。由于当时校方作弊,在考试前把考卷以20块银元一份的价格,卖给了有钱有势人家,这些人家的孩子熟读了考题,考出了90分以上被录取。而徐亚球考出真才实学的成绩反而被排挤落榜,也因此失学。他非常气愤,之后只能在家自学和干点农活及家务。当时徐亚球心情郁闷,不满国民党在教育等各方面的腐朽统治,再加上多年受到父亲开展地下党活动的影响,他开始产生了反对国民党的思想,并深刻感觉到穷苦人要翻身就一定要闹革命。
坚定信念,抗日救国我辈职责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9年,日本人占领了沭阳县城。18岁的徐亚球眼见国家满目疮痍,愤而参加了父亲和大哥徐耀球、姐夫郭筱山组织的民兵队伍,开始了抗日游击活动。1940年,徐亚球参加了八路军(后改编为新四军)。“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自己的理想信念就更清晰,更坚定了。”1942年10月,徐亚球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抗日斗争中,徐亚球担任泗沭县警卫团直属十二连政治指导员,先后参加作战十次,率队取得了“三打刘洪庄”的胜利,拔除了日伪在刘洪庄的据点,在当地传为佳话。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以广播《终战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了!在这极其艰苦的战斗岁月中,我和我的战友们战斗在敌后抗日的战场上,这是我参加革命工作跨出的第一大步,也是我人生中的一段辉煌历史。”徐亚球感慨地说道。
勇猛沉着,誓要打过长江去
1949年2月,淮海战役胜利之后,徐亚球所在的部队进驻安徽省宿州市符离集一带休整。当时徐亚球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9兵团30军88师262团1营任教导员,驻在符离集北面的长山镇宋大庄进行军事、政治训练。
4月中央军委下发了数十条渡江作战鼓动口号,其中有:“坚决勇猛沉着向江南大进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等。
徐亚球回忆说,渡江战役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七、九兵团的7个军共30万人组成中段突破集团军,由野战军第一副政治委员谭震林指挥,在裕溪口—马鞍山—芜湖—枞阳镇段渡江,渡江后,歼灭正面之敌,迅速东进,与东线集团军汇合,“我所在的262团1营为师、团渡江突击营,在无为县长江北岸的泥汊河渡江。”
4月20日晚,长江北岸万炮齐发,信号弹的光亮映红了千里长江,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徐亚球和战友们扬帆起航,渡船借助人力和风力风驰电掣,直扑南岸,并在预定的地点顺利登陆,随后沿着江堤向东挺进。4月22日,徐亚球所在的部队进驻芜湖,宣布芜湖市全面解放。
经历的大小战斗数不胜数,作为冲锋在渡江战役第一线的战士,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见证人,每每谈起峥嵘岁月,徐亚球无比自豪。
艰难困苦, 抗美援朝保家国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武装干涉,并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应朝鲜劳动党和政府的请求,党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徐亚球奉命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第九兵团26军88师、76师军法处长,随所在部队入朝参战,成为“最可爱的人”。
26军进入朝鲜后,克服了种种艰难困苦,先后经历了4次大的战役和两场包围歼灭战,取得了多次胜利。在徐亚球的记忆中,最难忘的是镇守上甘岭北面武圣山时的情景。当时,88师262团(后改为军特务团)坚守在这个阵地上,8个月里,美军以2个团的步兵和数十辆坦克及大炮飞机,进行了20多次的轮番轰炸,向志愿军坚守的山头猛烈进攻,但一次次都被志愿军打退。
当时部队在山地开山打洞,构筑工事,组成防御体系,没有机械作业工具,战士们就用铁锹和十字镐开山打洞。因为劳动强度太大,十字镐磨成了小锤子,铁锹磨成了锅铲大小,战士们的军衣也都拉扯得破烂不堪。有时,部队的粮食供应不上,只有把后方运来的炒面当干粮,战士们就抓起一把炒面,和着雪水吞下。更困难的是,炒面也没有了,只能在山上挖野菜充饥,“你看我的牙齿,都是假的哦。当年在朝鲜没得吃,都是啃树皮、玉米杆子,后来牙齿全部坏了。”徐亚球回忆道,祖国慰问团的同志看到这样艰苦的场景,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当询问大家有什么要求时,战士们一致说道:“我们只要有粮食、子弹,就能坚持战斗,再艰苦也要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我们这种不畏强权、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下成长起来的英雄部队,才能做到。这是任何国家的军队都无法相比的!”徐亚球激动地说。
鞠躬尽瘁,拼搏奋斗不停歇
抗美援朝胜利归来后,1953年10月,徐亚球被分配到安徽省军区驻芜湖市师级单位的文化总校任职。后又调任安徽省军区工作。在省军区工作期间,发生了一件令他终生难忘的事。那是 1958年9月,毛主席对安徽进行了为期5天的视察。9月19日这一天,在稻香楼宾馆礼堂,毛主席亲切接见了省军区校官以上干部和省委处级以上干部,并和大家合影留念。这张宝贵的照片,徐亚球至今珍藏着。
1966年1月,徐亚球接到安徽省军区党委的通知,党中央决定并下达了我国要研制激光武器的指令,要在安徽合肥筹建研制基地。徐亚球接受分配,完成了从军队到国防科研工作的转折。
1981年,徐亚球被分配到安徽省重点大学安徽医学院(现已更名为安徽医科大学)担任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负责全校的党政工作。初心永驻,徐亚球兢兢业业,履职尽责,做好学院各项工作,还培养了很多高水平的医学人才。
百岁人生,徐亚球用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拼搏奋斗,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激励着年轻一代赓续传承,接续奋斗,共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争取更大光荣。
■ 据《安徽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