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车,是挂在铁路货物列车尾部的工作车,它不仅是运转车长用来瞭望列车的工作车,也是铁路沿线职工、家属出行的交通工具。
记忆中的守车十分简陋,车厢中间安放着一个铁炉子,烟囱从车顶穿出去,炉旁是一圈方形隔离铁栏,四周有钢筋护栏。铁炉子是冬天供运转车长取暖使用。守车中部,左右两侧各有一个三面朝外突出的瞭望小窗,窗下各有一把供运转车长使用的椅子,两把椅子的朝向相对,墙上有一块风压表和紧急制动阀。
那时出乘中车站没有人送饭,车长出乘要自己备足食品和生活用水,带够在途中所需的物品。守车上的煤炉不仅用于冬季取暖,更多的时候也可以用来加热美食,用车长的话来讲“相当于半个厨房”。当时铁路统一配发的蚕豆形铝制饭盒,放在守车煤炉的铁板上,大小尺寸合适,热菜热饭迅速,堪称绝配。有时候遇到熟识的沿线职工,顺带拿出洋芋分享给车长,拳头大小的洋芋被铁炉下的炭火烤得外焦里嫩,香气四溢,让人垂涎三尺。如果喝上一杯热茶,聊着铁路家属区发生的奇闻轶事,可谓悠哉乐哉,其乐融融。
上世纪七十年代,运转车长出勤时,身着大盖帽、蓝色铁路制服,袖子上别着红底黄字“运转车长”的三角臂章,行走在家属区、公路上,时常会迎来路人羡慕的目光。铁路上曾经流传一个顺口溜,“运转车长真伟大,坐着火车跑天下;离地三尺巧驾云,背着黄色帆布包”。在那个崇尚英雄的梦幻年代,运转车长是孩子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货物列车的守车体积小,重量轻,所以运行起来摇摆晃动得很厉害,有时候颠簸得人坐不下站不稳。最恐怖的是,列车启动的那一瞬间,一声汽笛鸣响,火车头爆发出的牵引力加上几十节列车传递到尾部的巨大惯性,如同踏着多米诺骨牌的节奏,从远处依次传来“咣当咣当”声,挂钩牵引的声音接近守车的一刹那,坐在守车里如果不抓住一些固定的物件,一定会伴随着轰隆隆响声被狠狠踉跄摔倒。
运转车长一个人在狭小空间内伴着无休止的噪声,只有他一个人。守车没有微波炉、照明、取暖、防暑设备,吃饭没有点。夜间作业,运转车长只能靠信号灯。即使这样,他们仍然难以抵御严寒侵袭。运转车长在每通过一个车站时都要走出守车车厢,站在瞭望台上举起红绿两色的旗子(信号灯)向车站上的值班员示意,这样的仪式感让我觉得很酷,我经常在家属区里的一个小房子后边模仿运转车长举旗的动作。童年时,我猜想运转车长这么做的意思是告诉车站值班员,车里没有强盗,我也没有睡着,一切安好……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随着中国铁路设备的日益更新和发展,一种叫作“列尾装置”的电子设备全面取代运转车长的监控工作。这套装置挂在列车最后一辆车厢上,可自动采集、传输、存储列车尾部制动风压和列车运行数据,准确地反馈给机车乘务员,机车乘务员通过数值显示、语言提示更加直观地监控列车状态,独立完成查询列尾风压、试风和发车作业。如遇紧急情况,只需按下按钮,列车就能紧急刹车,大幅度提高了列车安全性能。
至此,挂在长龙似的货物列车尾部、轻飘摇摆宛如铁龙尾翼的守车,从中国大地纵横交错的铁道线上淡出。铁路部门也随之取消了守车。“运转车长”这一职业工种和“守车”这个名词相继退出了历史舞台。
记忆中头戴大檐帽,身着笔挺工装,佩戴菱形臂章的运转车长和守车已成为铁路人永远的记忆。而对于许多铁路人来说,对于“守车”的怀念,正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对于逝去的运转车长和守车,我们无法挽留,也不允许挽留,倘若“守车”会说话,它定会为你推开记忆的大门,向你讲述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如今,偶尔在梦里遇见童年的守车,带我穿过一座座铁路桥梁和隧道,重温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仍是久久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