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是我嫡堂伯父,周围十里八乡人都知道他,当面背后都喊他老先生,很少有人知道真实姓名。他自幼聪颖好学,受业先生是清末举人,名师出高徒,学得满腹经纶。清王朝退位,废除科举制度,博取功名无望,他做了塾师,被尊称为先生,解放后又在家乡附近小学教书,桃李遍及方圆几十里,有人家几代人都跟他念过书,备受尊重。老先生不是浪得虚名,博学多闻,尤其精通古文和书法,写得一笔好字,令人过目不忘,尤其蝇头小楷写得隽永清逸,所见之人赞不绝口。每年进入腊月,四面八方都有人腋下夹着红纸上门求他写对联,唯恐送迟要排长队,来人帮着研墨,老先生气定神闲笔走龙蛇,书法古拙质朴,苍劲中尽显率真豁达。全家地面铺得红彤彤插不下足,倒贴茶水、笔墨和功夫,有求必应,只收“谢谢”两字。
老先生是饱学之士,写对联是小菜一碟,传统喜庆内容会信手拈来,也会根据求写对联人居家环境或本人要求现场编,所编新联对仗工整、平仄和谐、寓意祥和,且构思巧妙,表达主人对美好生活的满足以及对新年的期待,让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贴到门上顿觉蓬荜生辉,逢人就夸耀是老先生的墨宝,左邻右舍羡慕不已。记得有一年母亲也拿着红纸上门求写对联,被“冲”回来,老先生说:“十里八乡人家我都能写,就你家我不写,你家侠们(孩子)都念书,这种事还来找我,回去问问他们黑墨水都喝哪去了,可好意思。”母亲回家把原话复述一遍,我们兄弟面面相觑,觉得老先生讲的的确有道理,从此大哥在家由他执笔,大哥忙我就只能赶鸭子上架,再也不敢上门去求他。
老先生过年期间喜欢在村里转悠,留意家家户户贴的对联,他不爱当面点评,尤其有的字写得东歪西斜,看上去很“稚嫩”,家里人发现老先生在瞅,赶忙跑出来像犯错误的小学生红着脸嗫嗫嚅嚅,老先生总会笑盈盈地说:“好!好!敢动笔就好,一口吃不出个胖子来,字都是练出来的,慢慢就会有长进,谁都不是天生的。”受鼓励的后生如同获大奖似地点头称是。有自诩有学问人喜欢品头论足,在老先生面前笑话某人家对联上下联贴倒了,老先生正色道:“我认为没倒,你站在门外看,人家站在门里看,你俩站位不同,外看认为颠倒,在家里看恰好。”评判人本意是在老先生面前卖弄一下,听权威这样解说,不敢与其争辩,惟有禁言。老先生一番高论我被弄得一头雾水,按照这种逻辑贴对联不需要遵循什么规矩,怎样贴都正确,这解释是不是诡辩?只能在心里嘀咕。老先生私下跟我说:“农村大多数人没有喝过多少黑墨水,哪分得清上下联,过年贴对联,热热闹闹,图的是喜庆,何必较真让人难堪,大过年总不能叫人家撕掉重贴吧。”一席话让我恍然大悟,老先生不但有学问有涵养,还处处替别人着想,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先生办事认真,丁是丁卯是卯,有时候似乎到刻薄地步,与人交往绝不占丝毫便宜;有事请别人帮忙,一定要留吃饭或想其它办法报答;别人遇事求他帮忙,只要力所能及,他一定会千方百计想办法,事后拒绝任何形式报答,往往搞得别人下不了台,觉得不可理喻。帮公家办事绝不徇私舞弊,他主持的事,凡是沾亲带故千万不要有歪念头,越是亲戚他越认真,就怕别人讲闲话。年逾古稀,生产队分粮食时还由他掌秤杆,人人都知道他心中有杆秤,不了解情况的人如非议,听说是老先生主持立即住嘴,了解他的性格,不会有任何偏袒。
耄耋之年独居,儿女不在身边,无论如何劝说都听不进去,他说一个人生活惯了,其实大家都明白,他是不想给别人添麻烦。村里共用自来水,同村不是亲就是多年邻居,八十多岁老翁挑水,谁见了都想上去帮一把,他一律拒绝,有时实在不忍看他颤颤巍巍的样子,抢过扁担帮着挑,他还不高兴。了解他脾气的人都说,老先生样样都好,就是脾气犟,迂拙,你想请他喝一口水都难上难。他的骨子里始终留着旧知识分子的传统、清高和正直,有自己独立的人格魅力,又不拘泥守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