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旧衣回收受到不少人青睐,多地居民社区都设置了旧衣回收箱。这本是减少资源浪费、促进循环发展的好事,但在实施过程中,因为缺乏监督管理,导致出现一些问题。调查发现,部分商家在网络渠道公开售卖旧衣回收箱,而且不要求买家提供公开募捐资质证明。有客服人员还表示,打着慈善组织的旗号更容易收到衣服。(9月13日《人民日报》)
在居民小区设置旧衣回收箱,不仅可以方便居民处理闲置旧衣,还能奉献爱心,捐赠给有需要的人,或集中起来回收再利用,减少资源浪费。但事与愿违的是,一些不法分子在网上自行购买旧衣回收箱放在小区,将回收的衣物以废旧布料的形式变卖;一些无相关资质的企业打着慈善组织的旗号牟利。这无疑透支了公众爱心,降低了对慈善事业的信任感。 之前就有媒体曝光,广西南宁一对夫妻假借爱心捐赠的名义,在各小区摆放旧衣回收箱。回收的旧衣物未经处理,就以每件5至20元不等的价格倒卖给小摊贩,流入多个市场后又卖给市民。浙江浦江县检察院今年4月调查发现,多家企业未经审批擅自放置300余只旧衣回收箱,其中部分衣物未经消毒便流入市场。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其他城市也有存在。
不法分子能从旧衣回收箱中“揩油”,某些企业可以轻松开展旧衣回收业务,暴露了旧衣公益回收工作的管理漏洞。不能让旧衣回收箱成不法牟利工具,不能任由这种透支公众爱心的现象持续下去了。慈善法规定,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应当取得公开募捐资格。也就是说,只有取得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才可以开展公开募捐活动。从旧衣回收箱的生产厂家到销售商家,从城管到小区物业等相关单位,都应做到守土有责,包括资格审核、回收方式等都需要严格把关。
比如,借鉴当下流行的“溯源机制”,为每个旧衣回收箱设置二维码,人们通过扫描,不仅可以知道回收箱是谁设的,还可以知道捐赠衣物的真实流向。公众也应增强辨别公募资质和合法机构的意识,如遇偷盗旧衣、破坏回收箱等行为,联系物业、警方及时制止。只有多方给力、共同呵护,才能重塑公众对于旧衣回收箱的信任,让爱心更好更广地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