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为做好新时代安徽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思想引领、注入了强大动力,在安徽改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
一年来,全省上下牢记嘱托、勇担使命,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全力打造“三地一区”,在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中谱写新篇章。
记者 徐越蔷/文 周诚/图
科技创新释放“强磁场”
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对此江淮儿女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一年来,我省统筹推进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和安徽省“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建设,着力构建具有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技术创新策源地、产业创新策源地和制度创新策源地。
国家实验室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分中心正式开通试运行,合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稳步推进……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立柱架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提升了安徽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的地位。
2020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居全国第8名,较2019年上升2位,全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省统计局依据《安徽创新发展统计监测体系》对今年上半年创新发展情况开展监测,今年上半年全省创新发展总指数为121.3(以上年为100),比一季度提升1.2个百分点。其中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指数分别为114.5、116.6和132.7,表明我省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创新投入不断加大,创新产出稳步增加,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日益增强。
新兴产业筑起“增长极”
谋划和共建“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共建“3+N”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共建各类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推动我省各市的城区与沪苏浙相关市的城区对口合作;推动我省16个省辖市与沪苏浙的相关市(区)结对共建……我省提出建设五个“区块链接”,全方位加强城与城、区与区、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密切联系。
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如火如荼。走进位于马鞍山市的青浦工业园区,施工现场一派火热。为加快园区共建步伐,今年3月份,马鞍山经开区与上海青浦工业园区签署合作共建协议,细化利益共享合作机制;5月份,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驻上海青浦工业园区办事处正式挂牌……
新兴产业发力,打造“大集群”,构建“大链条”,实施“大项目”。我省联合实施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协同建立长三角车联网、大数据等10个产业联盟,布局建设首批131个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长三角“感存算”一体化超级中试中心启动建设;总投资2200亿元的合肥长鑫晶圆制造基地项目一期完成投资420亿元……一批批大项目落地见效,长三角产业合作的成果成效有力彰显。
改革开放激发新动能
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世界级机场群,全线贯通商合杭、合安高铁,打造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和芜湖(京东)全球航空货运枢纽港……围绕开放平台和开放通道,我省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推进更高水平合作发展。
聚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一年来,我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今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增速排名全国第四,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去年10月9日,包括蔚来中国总部在内的首批23个项目,入驻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列入安徽自贸试验区首批重点推进项目清单。安徽自贸试验区自揭牌以来,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要义,在重大改革试点、重大项目推进和重大政策创新等方面形成了一批标志性建设成果。
碧水青山绘就“最美底色”
安徽聚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贯彻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统筹推进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四条生态廊道等建设,加快打造长三角“白菜心”、巢湖“最好名片”,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让江淮大地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
目前,全省森林面积达626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0.22%。2020年,我省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0%,创“国考”以来最好水平。今年上半年,PM2.5年平均浓度降至39微克/立方米。
经济发展蹄疾步稳。一年来,全省上下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生产需求持续恢复,新兴动能培育壮大,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国民经济继续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在打造“三地一区”中持续释放高质量发展的“安徽速度”。
今年上半年,安徽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我省生产总值20576.5亿元,同比增长12.9%,两年平均增长6.6%,快于全国0.2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七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