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考察,他第一站就来到阜阳市阜南县,察看淮河水情,走进田间地头,了解当地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等情况,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一年来,颍淮大地发生了哪些变化?日前,记者深入阜南县王家坝闸、老观乡芡实种植基地、曹集镇西田坡庄台等地,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一路回访,看变化、看亮点、看成效。 ■ 记者 徐越蔷/文 周诚/图
王家坝闸,有着千里淮河“第一闸”之称。2020年8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安徽考察的第一站就来到了这里。
王家坝闸处于淮河上游和中游的交接点,河南、安徽两省交界处,兴建于1953年1月,同年7月竣工,共13孔,设计防洪保证水位29.3米。王家坝闸是淮河干流蒙洼蓄洪区的控制进洪闸,与蒙洼蓄洪圈堤、曹台退水闸共同构成蒙洼蓄洪工程。当王家坝水位达到29.3米且继续上涨,视雨情、水情和工程情况,可适时启用蒙洼蓄洪区。
去年7月20日8时31分,王家坝闸水位29.75米,超过保证水位0.45米,这意味着淮河防汛进入了危急时刻。接国家防总命令,王家坝闸13孔闸门全部开闸。这是时隔13年后,王家坝闸再度开闸蓄洪,也是自建成以来的第16次开闸蓄洪,有效发挥了错峰减压功能。
在王家坝防汛抗洪展厅,习近平总书记详细了解了淮河治理历史和淮河流域防汛抗洪工作情况。他强调,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70年来,淮河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防洪体系越来越完善,防汛抗洪、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要把治理淮河的经验总结好,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淮河治理方案。
今年6月,王家坝闸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为阜阳市首个“国字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8月11日,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王家坝抗洪纪念馆,馆内展出的珍贵照片、文献、实物、影像、雕塑等资料,全面展示了淮河治理、抗洪抢险、生产自救、领导关怀等伟大的光辉历程。展厅共分千里淮河·沧桑蒙洼、顾全大局·舍家为国、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同舟共济·风雨战歌、科学治水·丰碑长存、牢记嘱托·再展担当、魅力阜南·滨淮花园等七个部分,生动诠释了王家坝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科学内涵。
今年,淮河干流王家坝至临淮岗段行洪区调整及河道整治工程阜阳市项目正式开工。工程建设任务为通过拓浚分洪道、疏浚干流河道、加高加固部分堤防等,使淮河干流王家坝至临淮岗段防洪标准和行洪能力达到规划要求。工程的建设,对于改善淮河中游防洪排涝条件,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南润段堤防加固工程和小河湾站拆除重建工程于2020年12月30日开工,堤防加固工程已完成60%,小河湾站2021年7月6日进行开机排水,运行正常。
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建成开放
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内景
日前,记者走进红亮箱包有限公司,标准的厂房楼舍、设备机器,车间内整齐的缝纫机旁,工人们正埋头工作。缝纫机发出的一连串声音,宛如一首美妙的“致富曲”,萦绕在工人们忙碌的身影里。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红亮箱包有限公司,了解阜南县开展就业扶贫和防止因灾致贫返贫情况,并察看车间生产线,同职工亲切交流。“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体现了他对受灾群众的关心,也是对小微企业的关心。”公司负责人王恒亮说,成立之初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乏流动资金,多亏当地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还帮助公司介绍客户,解决了企业发展过程中许多实际问题。
据了解,红亮箱包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拉杆箱、拖轮包、书包、电动车头盔、童车附件等劳动密集型生活用品生产销售和代加工,同时也是当地返乡人士创办的扶贫车间,服务于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现有员工130多人,其中脱贫就业人员62人,扶贫车间就业务工人员平均工资每人每月2500元左右。
牢记嘱托,信心倍增,工人们干劲十足,王恒亮对公司发展也充满期待。“公司目前正在进行新招人员培训,所有项目落实达产后,年产各类箱包100~200万只,产值2000万元,可带动300人就业。”据介绍,红亮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吸纳王家坝村60万元、浪湾村40万元、和谐村20万元联建王家坝扶贫车间,每年合计分红9万余元;小额信贷方式带动46户贫困户,每年每户分红3500元;大户带动王家坝村67户贫困户产业经营,每户每年分红1000元……
踩上缝纫机 奏响“致富曲”
老观乡水里种出“黄金豆”
2020年8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阜南县老观乡芡实种植基地看望受灾种植户钱会明时,给予了“芡实很好,可以祛湿,我们北方没有”的评价。
老观乡处于蒙洼腹地,是典型的低洼地,群众发展大宗作物产量低、效益差,发展经济作物投资大、风险高。如何变水患为水利,变劣势为优势?当地干部群众在不断尝试、探索中,依托淮河和低洼地,确定发展适应水生环境、经济效益高的特色产业芡实。
“芡实每年有两季收成,8月收一季鲜果,年底再收一季熟果。”老观乡党委书记王军指着刚刚“出水”的鲜果介绍说,自2016年开始,当地通过招商引资,引入芡实种植企业。通过把芡实干果深加工成米仁,在市场上很俏销,70%产品出口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其余远销到国内的广东、福建等省份。目前,老观乡芡实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形成了集芡实种植、采摘、加工、储存、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
发展适应性农业也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增加了劳务收入,部分在家农民流转土地后就地务工,实现了“农民变工人、主业变副业”,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也盘活了村集体土地、鱼塘等一批闲置资源,目前全乡75%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万元以上,其中康湖村、和台村、老观村三个村2020年的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70万元。
西田坡庄台成旅游新宠
在蒙洼蓄洪区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村民王今桂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家里做客的场景,仍难掩激动。“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家,看得细,问得也细。吃水用电有没有困难、生活物资能不能保障、儿子女儿工作情况等,亲切得很。”王今桂说。
“党的好政策,帮我拔掉了穷根。过上好日子,我有信心!”如今,王今桂又成了阜南县曹集镇老王农庄有限公司创始人,和乡亲们一起搞起了庄台文旅观光。庄台作为蒙洼蓄洪区的特有景观,吸引了大批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目前,利民村正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积极谋划旅游产业,开发旅游资源,旅游发展前景看好。下一步,西田坡将根据庄台的优势,准备发展采摘园、垂钓中心等,形成娱乐休闲一体,打造成旅游庄台,壮大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让群众钱包越来越鼓。
“美丽庄台是我家,我家不比城市差。”这是最近在西田坡庄台上流行的一句话。王今桂说:“庄台在这一年的时间也发生了不少变化,环境更美了,基础设施更完善了。干群关系更和谐了,生活在这儿的群众的心更紧密了,邻里们生活也更加幸福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