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拆传统民居、不砍老树、不盖高楼
7星彩焕发新活力 惊喜派奖活动值得期待
力争到2025年末上市公司数量至少翻一番
安徽出台意见 推进知识产权人民调解工作
下一篇4 2021年8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安徽省加快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实施方案》公布
不拆传统民居、不砍老树、不盖高楼

 

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掌中安徽记者从省住建厅获悉,《安徽省加快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实施方案》日前出台,旨在提高农民居住品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建设新时代具有“徽风皖韵”的美丽乡村。

■ 记者 祝亮

到2025年将建约4万个

美丽乡村自然村庄

根据方案制定的总体目标,到2025年,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村房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建成一批宜居型示范农房;传统建筑和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利用水平全面提高,乡村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无害化处理率力争达到85%;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建设4000个左右美丽乡村中心村和40000个左右美丽乡村自然村庄,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共享更广泛。

到2035年,农房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村庄建设品质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更加美好,建设绿色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农房和村庄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

空闲地建设农房

方案提出,农房和村庄建设要尊重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脉络,顺应地形地貌,不破坏自然环境、不破坏自然水系、不破坏村庄肌理、不破坏传统风貌。鼓励新建农房向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齐全的中心村聚集,农房建设注重提升农房服务配套和村庄环境,加强农房建设风貌和结构安全引导。农房布局要根据不同住户情况和农房类型集中布置,宜以联排形式为主,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建设农房。规模较大的村落宜分为多个组团布局,顺应自然地貌,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布局。

农房设计要充分尊重村民意见,因地制宜解决日照间距、保温采暖、通风采光等问题,促进节能减排。鼓励设计建设无障碍设施,充分考虑适老化功能需求。要完善水、电、气配套附属设施,新建农房要同步设计卫生厕所,因地制宜推动水冲式厕所入室。

禁止破坏村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我省将建立村庄历史文化遗产调查评估机制,充分挖掘和保护传承村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保护并改善村落的历史环境和生态环境。统筹保护、利用、传承,坚持系统完整保护,既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村落格局。全面落实中国传统村落挂牌保护制度,完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管理制度规定,明确保护利用的方向和底线,禁止破坏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加强村落传统空间完整性和风貌格局保护,保护好传统建筑,完善村落生活服务设施与配套服务设施。

传统村落中新建农房要与传统建筑、周边环境相协调,营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村庄环境。提升传统民居空间品质,改善传统民居室内照明条件,保障传统民居房屋结构安全和消防安全。加强黄山市集中连片示范试点建设,推进传统村落由单个村落保护向片区保护发展工作思路转变。鼓励发展民宿、旅游等产业,进一步加强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投资、入股、租赁等方式参与保护。

不拆传统民居、不砍老树、不盖高楼

为塑造乡村特色风貌,方案提出我省将保护塑造乡村风貌,延续乡村历史文脉,不拆传统民居、不砍老树、不盖高楼。以农房为主体,利用古树、池塘等自然景观和牌坊、古祠、古桥等人文景观,营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村容村貌。农房建设要尊重乡土风貌和地域特色,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精心打造建筑的形体、色彩、屋顶、墙体、门窗和装饰等关键要素。

提炼传统民居特色要素,传承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农房建设要注重农房单体的个性特色,更注重村居整体的错落有致,有序构建村庄院落、农房组团等空间;要体现地方色彩、乡村风貌,注意抗震、防洪、防风、防雷电、防火;要注重保护和传承乡村特色,以点带面促进村容村貌提升,防止大拆大建、刷白墙、西洋化。村庄建设要坚持分类引导,使山水田林湖草自然风貌得到保护,平原地区更具田园风光,丘陵地区更具错落有致风貌,水网地区更具水乡风韵,山区更具生态山村风貌。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