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辆四轮汽车发明于1886年。1900年前后,欧美出现了集销售和服务于一身的汽车经销商,也就是4S店的雏形。今天全中国有3.4万多家4S店,分布于城郊,占地几百、几千平方米,装修豪华。所谓的“4S”,指的是整车销售(Sale)、零部件供应(Sparepart)、售后服务(Service)和信息反馈(Survey)。不过,4S店这一词却是中国人独创的。
有人问,4S店盈利点在哪?
实际上,汽车整车制造商把车交给4S店,所给出的利润只有4%至6%。不高的利润空间意味着4S店会做两件事:一是降价甚至亏本出售库存车型或者冲量车型。二是紧俏车型加价卖。
第一种情况,4S店通过低价销售,完成销售指标,可以获得汽车厂商的业绩奖,而为了填补纯卖车的成本窟窿,4S店会出售高利润且非标准化的商品:精品周边。所以今天你去买一辆新车,销售顾问会操着标准的话术,问你要不要贴个膜,要不要铺上全车脚垫,或者添置一个行车记录仪,升级一下内饰和音响……这些周边产品如果是4S店自行采购的话,利润就没底了,价值几千元的装潢能卖出上万元的价格。
4S店第二大赚钱项目是售后维修保养。其中有工时费,有更换零部件费用,毛利率高达30%至50%。而如果你开着一辆中高档轿车的话,一旦某些零部件损坏,拿去4S店维修,价格甚至是街边修车铺的十倍。
尽管不合理的收费、随意的车价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车企的品牌形象,但厂商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4S店能帮助厂商迅速铺开廉价的渠道网络,而且还充当了“金融缓冲池”,即4S店每一次的进车,都为厂商带来巨额的现金流,风险(卖不出去的库存)则由经销商承担。这就是在中国汽车行业运转了20多年的销售服务体系,它既提供了一条龙服务,也因凌驾于消费者之上的姿态引起争议。
但突然有一天,有个不遵守规则的疯子,硬是加入了这场游戏,说自己不需要经销商也能卖车。它就是特斯拉。也正是从特斯拉开始,几乎所有的新能源汽车都绕开了4S店,采用直营的方式:把汽车放到商场、零售门店,甚至机场来进行展示,人哪里多,车往哪边跑。
一位购买了新能源车的同学说:“试驾不需要白天跑到4S店,工作人员会在你下班的时候上门服务,提车、维修保养可以去城郊的大型的交付售后中心。”
汽车行业信息透明化、互联网深刻影响了用户消费习惯。在技术上,新能源车与燃油车相比,更像一台巨型移动手机。所有功能、配件、服务都可以标准化、透明化,价格也是全网统一。消费者还可以做一些配置上的个性化定制,只需在手机屏幕上就可以实现。消费者看好一辆车,用支付宝下单,甚至不需要亲自提车,厂家会包邮送到家,保养维修也有上门服务。
和其他行业一样,贩售模式的改变来得异常突然和迅猛,4S店模式也出现明显颓势。2020年,全国新入网经销商共2362家,关店3098家,净减736家。
传统车企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上汽大众就“兵分两路”,燃油车仍然在4S店销售,而部分新能源车型入驻大型商场,搭建展厅。广汽丰田推出了“云端直销”,消费者可以通过丰田的官方App完成选车、下单和文件签署的全流程。
其实所有商业模式变革的背后,都是利益和效率推动的。如果你是某个行业的经销商或渠道商,要仔细思考一个问题:一件商品从生产线到达消费者手里,你作为中间的环节,有没有在利益和效率两个方面,为你上游的厂家和下游的消费者创造价值?
如果有,你就有活下去的理由;如果没有,你所处的行业已经或者即将爆发一场革命,就如同今天的4S店,它或许不会迅速消亡,但至少是一场虎口脱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