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的叶嘉莹 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一个缩影
2021年7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96岁的叶嘉莹 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一个缩影

辅仁大学学士学位照
叶嘉莹听顾随先生讲课笔记原件
 

叶嘉莹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上映后,这部跨越百年私人记忆的“诗意纪录片”,豆瓣评分一直高居7.9分。在叶嘉莹96年的人生里,她用自己毕生之力,传承中华文化,阐述着诗词之美,重系中断的古典诗词命脉。

诗人痖弦在《掬水月在手》中回忆道:到了端午节(诗人节),新旧两派诗人原本是不在一起吃粽子的。大家对屈原的解释定义不一样,所以你吃你的粽子,我吃我的粽子;你纪念你的屈原,我纪念我的屈原。直到新旧诗派看到叶嘉莹对传统诗词曲的研究文章,才调和了彼此的诗论争吵。

“诗魂”“穿裙子的士”,这些都是外界盛赞叶嘉莹的标签;作家白先勇回忆在台大读书的时候常常从外文系逃课去听叶先生的课,称叶嘉莹是引导他进入中国诗词世界的人。

教书数十载,桃李满天下。叶嘉莹在人生的晚年卖掉京津两处房产,又将自己的稿费、版税收入悉数捐出,累计捐赠3568万元,在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为传统文化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在接受采访时,叶嘉莹提及,导演起的“掬水月在手”很有诗意:捧起水来,水里有月亮的倒影;但那不是真实的自己,只是水中的一个影子。

叶嘉莹,究竟是何许人也? ■ 据《南方周末》

A 不曾忘却的初心

她是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受聘于台湾大学,哈佛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她是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浮和沉、名与利,都不是她追求的东西。她一生的愿望就是为年轻人开一扇门,将美好的吟诵传承下去。

1945年,叶嘉莹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上世纪中期,执教于台湾大学、辅仁大学、淡江大学。1969年叶嘉莹迁居加拿大温哥华,受聘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1979年起,她每年利用假期回国讲学。2013年,因年老不能再越洋奔波,决定正式回国,定居南开。

B 慰藉一生的诗行

叶嘉莹一生经过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是在外人看来,她却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

现在有一些青年人竟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而不再能认识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的提升功用,这是一件很让人遗憾的事情。如何将这遗憾的事加以弥补,这原是叶嘉莹这些年来的一大愿望。

1948年,她随丈夫渡海来台。在白色恐怖之下,丈夫因思想问题入狱,几年后出狱,却因长期囚禁性情扭曲,动辄暴怒。为了老父和两个读书的女儿,她辛苦教书维持整个家庭。

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把她从悲苦中提振了起来。“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一句,如当头棒喝。她要把精神感情完全杀死,杀死了,就不再为它烦恼。

1969年叶嘉莹携全家迁居加拿大温哥华。1976年3月24日,长女言言与婿永廷以车祸同时罹难,又一次给了她沉重的打击。料理完女儿女婿的后事,她闭门不出,日日哭泣,写了10首哭女诗。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痛哭吾儿躬自悼,一生劳瘁竟何为”,她叹命运不公,反思劳瘁一生的意义。经此一难,叶嘉莹突然觉悟到,还有比小家、小我更值得追寻的理想奥义。

1978年,她向中国政府申请回国教书。一年后,她收到了中国教育部批准回国教书的信,安排她先去北大,不久,又应李霁野先生之邀去了南开。每年3月,温哥华的大学停课放假了,她就飞回国内讲学。如此奔波30多年,直到2014年,她决定定居南开。

C 以此生,许诗学

叶嘉莹为她一生获得的学者、教师和诗人等众多名号排了个序,大半生的时间都用于教学了,所以首先是教师,其他的都排在这后面。叶嘉莹从1945年大学毕业至今,她在讲台后站了整整70年。

初回南开,叶嘉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堂下座无虚席。她写下了“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句子。

诗词几乎是叶嘉莹生活的全部,尤其现在当她孑然一身迈入老年,给年轻人讲课成了她的乐事。只要有人邀请,她都欣然前往。30多年来,她曾经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讲学,举行古典诗词演讲有数百场之多。

她认为,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不讲给年轻人知道?你不能讲给青年人知道,不但是对不起下面的青年人,上也对不起古人。

当被问及,为何在如此高龄,还要坚持推广普及古诗的吟诵时,叶先生这样感叹,因为她觉得她对不起年轻人。以前自己上课大多是在讲批评啊讲欣赏啊,但是没有教吟诵。近代之后,吟诵被认为是腐朽落寞的文化,逐渐不被提倡。离开台湾后,她觉得吟诵要是断绝了真的可惜。不留下正统的吟诵,她觉得对不起下一代的学生。

D 以乐语,教国子

古典诗词该用什么方式来传承?这是个讨论了很久的议题。叶嘉莹的答案之一是吟诵,古人讲究“吟而成文”,中国古诗词由吟诵而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出自《周礼》,乐语是古代显贵子弟美育的重要部分。从周朝开始,我们的学习就是伴随着吟诵开始的。吟诵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法门,它所带来的兴发感动的体会,是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基础。

在国外生活了许多年的叶嘉莹强调:只有中国有吟诵,其他国家的文学没有。英文诗有朗诵、朗读,也有轻重的读音,但是没有我们这样拿着调子的吟诵。所以他们把吟诵翻译成 chanting,这样翻译并不准确,因为chanting 其实是佛教做法事时的念诵,与诗歌的吟诵不同。

她对于吟诵非常“执着”,在《掬水月在手》里,能看到许多的吟诵镜头。叶嘉莹觉得,吟诵是“重现”诗人生命的手法,要读懂词人,就是要进入对方的语境中,过别人的人生。

当诗词加上韵律声调,不仅更好记忆,也离作者的情感世界更近一步了。

今年96岁的叶嘉莹,不敢生一点点小病,因为这个年纪的人很可能因为一个小病就故去了。而她依然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很多事情没有完成”,她还想把吟诵的资料再重新认真梳理,很多研究想要去完成……

如今,叶先生为了让诗词走入更多孩子和年轻人的生命,她仍然在坚持辛勤工作。叶先生如今的心愿,一是把自己对于诗歌中之生命的体会,告诉下一代的年轻人;一是接续中国吟诵的传统,把吟诵传给后世。她想在她离开世界以前,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世界,留给那些诗歌爱好者。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