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兴产业中的成长性制造业企业,融资可以更市场化,比如引导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等支持创新型、成长性制造企业股权融资以及上市。日前,工信部、证监会等六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其中,《意见》在完善金融财政方面,提出了三种途径。
一是发挥各类政府引导基金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出资组建优质企业培育基金。二是加强企业融资能力建设和上市培育,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三是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整合企业信用信息,支持投贷联动、投投联动,引导金融机构为优质企业提供精准、有效的金融支持。
为制造业创新融资方式主要是为了扶持中国制造业发展,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比重。“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规模”,而央行也多次表示,“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
有关统计显示,截至7月5日,年内共有188家制造业企业IPO上市,首募资金超1300亿元;148家制造业企业增发融资超1900亿元。央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达5.62万亿元,同比增长38.8%,已连续16个月保持增长。毫无疑问,政策正在发挥作用。
目前,IPO上市的制造业企业从细分行业看,主要是医药生物、电子等“科技基因”含量较高的新兴制造业最受资本市场支持,对于大型制造企业,它们可能更容易在银行获得融资,应积极推进其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券等。但是,很多从事基础零部件、基础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高端仪器设备等领域的企业,可能既缺乏规模性,也缺乏成长空间,而它们恰恰是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这部分企业的融资就需要投贷联动,投投联动和投、贷、补模式,引导金融机构为优质企业提供精准、有效的金融支持。《意见》也提出,推动优质企业中的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领域集中,加快在关键环节和中高端领域布局。
总体上,创新融资方式支持制造业,需要政府和国有资本发挥引领作用,比如提高对制造业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建立政府引导基金、建立“政银担”三方合作模式等,为先进制造业提供精准、有效的金融支持。■ 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