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工人日报第14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 ”刊发《【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东方潮】南北交汇处 那座安澜工程》。报道了作为古时“四渎”之一的淮河从曾经的“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的伤痕累累治理成中国大地南北交汇处的安澜工程,数十载治理惠及周边多地。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自西向东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4省,全长约1000公里,总落差却仅200米。
独特的水系和水文特点,让淮河成为一条“难治之河”。
自12世纪起,黄河夺淮近700年。16世纪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50年间,淮河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94次。
新中国成立后70多年来,国务院召开12次治淮会议,对淮河治理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多次掀起治淮热潮。
如今的淮河流域,基本形成了防洪、除涝、灌溉、航运、供水、发电等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减灾兴利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曾经的水患逐渐消减,水利效应日增。
现在,淮河流域以不足全国3%的水资源量,承载了大约13.6%的人口,贡献了全国9%的GDP,生产了全国1/6的粮食,有效支撑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