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中,显示合肥市蜀山区常住人口1047150人,增速居四城区首位,总量位居全市第二。
大城之治,千头万绪。一座超百万人口的主城区,衣食住行养教游“民生小事”是每个普通人对于美好生活最朴素的向往,何为民生,民生为何,民生又何为?这是蜀山区绕不开的责任,也是考验着基层治理体系和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头等大事”。蜀山区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切顺应群众期盼、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把解决群众的烦心事和操心事一抓到底,对照民生实事清单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提升百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上上下下的幸福:老楼装电梯,群众都说好
“我膝盖不太好,爬楼梯得拉着扶手慢慢挪。”家住荷叶地街道浅水湾社区明珠创世纪花园的林环,一直有个“小小心愿”,盼望着自己的多层住宅有朝一日装上电梯。
民声入耳,民生落地。早在2016年,蜀山区就在全省率先试点老楼加装电梯这一民生工程,自林业小区首创既有建筑加装电梯以来,既有建筑加装电梯工作已相当成熟。
林环等老人对电梯的渴求愈发迫切,也牵动着浅水湾社区党委的心。2020年,社居委主动将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列入当年的民生实事工程。
3月14日,明珠创世纪花园12个单元同时加装电梯,这也成为全市首次大规模集中加装电梯的小区,后期还有2个单元楼陆续加装电梯。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过去五年,蜀山区于小事中下功夫,于细微处解民忧,实施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05部,位居全省之首,先后建成道路139条、261.4公里,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6万个,完成105个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琐碎小事,正是于细节处听民声,让城区提档升级,焕发新的生命力,也托起了蜀山居民的幸福感。
绿树掩映、天蓝水清、空气清新,是群众对“生态美”的现实期许。
“五一”小长假,风和日丽,石台路公园正式对市民开放,占地约7万平方米的街头公园很快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互动音乐秋千、跳跳泉、人蛙互动、高空栈道等,满足了不同群体的休闲需求。
近年来,蜀山区突出山水特色,把生态城区融入城区发展总体战略,精心构筑以公园、花境为节点,以道路景观绿化带为主线,形成以生态休闲风光带为片区的点线片相结合的城市绿色生态格局。五年来,森林覆盖率提高至34.95%,建成5个精品公园、22个口袋游园、79处多彩花境、86个垂直绿化点位,新增公园绿地面积达336.83万平方米,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位居全市前列。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一个绿色发展标杆城区正在加速崛起,未来五年,蜀山区计划建好开放式城市郊野“西郊公园”,建成心湖公园等一批气质鲜明的精品公园,打造合燃公园等一批老百姓身边的“口袋游园”,新增公园绿地面积70万平方米。
郁郁葱葱的满足:山水有情,生态蜀山入画来
教育是民生大计,教育均衡化、优质化也是一项惠民生、暖民心的工程。蜀山区聚焦教育资源供给,不断加大投入,大力推进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全力扩容量提质量,在新建学校上下足功夫,将新建学校纳入名下集团化管理,实现新建学校“高位发展”。五年来,蜀山区九年制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比例超过70%,新建、改建、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1所,全面改善办学条件,让教育真正地惠及民生。
民生不仅是生计与生活,更是让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权利,翻开蜀山区的公共服务清单,其他诸如公共健康、文化体育、养老服务等陆续落地见效,先后荣获“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安徽省卫生城区”称号;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服务,构建起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家庭医生签约居民24.5万人;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建成城市阅读空间15处……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公共服务供给逐渐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人民群众幸福感越来越强。
安安稳稳的幸福: 绣花功夫,平安蜀山更有序
治大国如烹小鲜,社会治理如下绣花功夫。
2019年6月,荷叶地街道率先以陶然居小区为先行试点,打造“合肥市智慧平安小区示范点”2020年末,蜀山区正式启动智慧平安小区建设,荷叶地街道通过将小区串点成片,构画了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荷叶地安居图”。
随着旭辉花园成功建成“智慧平安小区”,目前荷叶地街道已实现辖区50个小区全面建成“智慧平安小区”,成为全市主城范围内第一个全覆盖街道,切实提高了辖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自从街道来安装了人脸识别门禁,摄像头能够联通公安系统,小区再也没有丢失电动车了,大家感觉安全感提升了。”家住红四方社区金皖大院的张大爷说。
蜀山区积极搭建“多方参与、民主议事”的议事厅平台,积极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周末议事厅”“书记工作室”等特色做法创新示范,建立润物细无声的矛盾预防、疏导机,大力推进党建领航小区治理“五好”建设,平安蜀山建设不断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要成效,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实现“双提升”。
承诺还在持续兑现。未来五年,蜀山区将探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实现多元共治,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探索城市管理协同执法机制,加快构建智慧城管系统,推动城市管理向“建管并重”转变,紧盯“不好看、不耐看、不能看”的地方,推动城市环境净化、亮化、序化、绿化、美化,打造全领域、全周期、全员管理新模式,让城市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