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进入中学,多数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经过自身的努力是能够顺利地从小学过渡到中学的。但是,也有不少孩子在小学时学习成绩很好,表现也不错,一旦进入中学以后,不仅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思想表现也不如小学好。那么如何顺利地完成中小学的衔接,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合肥市48中尤良文老师和38中吴静老师,希望能给即将步入中学阶段的学生及家长一些提醒和参考。
家长应帮助孩子做好心理上的衔接
从小学到初中这一时期对于学生而言,其个性和心理品质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即从相对的儿童心理特征向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转化,尤良文老师认为,小学阶段的孩子在心理上,主要有自主性、独立性增强,但自控能力差;热情高、求知欲强,但缺乏韧性,不能持久等特点。“由于在心理发展上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我觉得孩子还要适度的给予管教,管教不意味着打骂,只是建议给予孩子适度的压力,在学习和生活上能够有一点督促,孩子毕竟是孩子,玉不琢不成器,还是有一定道理的。”针对后者,尤老师认为,家长及时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帮助孩子适时地调整好自己,培养坚强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上了初中,随着中考的升学压力不断加大,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孩子的学习成绩很难能够获得保证。”
在吴静老师看来,家长的倾听、陪伴和鼓励也必不可少。“同时家长一定要减少焦虑,因为很多时候家长的焦虑会传给孩子,让孩子处于高压状态,很容易适得其反。”吴静老师认为,家长心有多高,孩子就能飞得多高,家长积极乐观的态度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
有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可能是学生干部,但是到了新学校后,以往的优越感将荡然无存,地位从“众星捧月”一下跌到“无人知晓”。尤其是在重点中学,班级内部“人才济济”的现象更为普遍,强烈的失落感和自卑感会让很多新生一下子失去了心理平衡。尤良文称,小升初的学生要克服这种失落感。“从六年级这个时候开始,就需要引导孩子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心理,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要学会欣赏别人、欣赏自己,以赞扬的眼光看待他人和自己的优点长处,学会取长补短。”
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自学能力
中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的方式方法上,与小学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中学学习的科目从小学的“寥寥无几”到中学的“五花八门”。比如说七年级要学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微机、体、音、美、实践等十二门课。课程门类增多、内容增加,难度大了,要求高了。尤良文老师建议,针对即将到来的初中生活,针对将要出现的新的学习内容、学习特点,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做到:主动接受知识,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合理科学地安排好时间。
在吴静老师看来,中学阶段学生要善于思考,多问为什么,从而提高自己的思辨、归纳、总结和领悟能力。尤良文也认为,中学阶段更注重传授知识的严密性和对学生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结构的安排、知识难度的变化具有跳跃性。“在教学方法上,中学老师和小学老师的讲课方法不一样,小学老师一个内容要讲好几遍,中学老师往往集中讲解难点、要点,并且讲过就不再重复。随着教材容量的增加,难度的加大,教学进度明显比小学快,所以从六年级开始,我们就应该注意让孩子做事不能磨磨蹭蹭,要提高办事效率,要坐得住,学得进,争取达到最佳的听课效果。”
学习上除了勤奋之外,必须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尤良文建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同学们在学习中必须改变学习方式,不能只局限于老师讲授,要从单纯地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接受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仅要学会,还要会学,采取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提高自学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此外,吴静还建议,中学生要多运动,强身健体,因为健康的身体是学习的前提。同时要多读书、读好书,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