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知名或不知名的机构,不断推出医院评价排行榜,每年发布一次排名。有的医院为了比拼排名做评审专家“工作”、斥巨资甚至举债搞“科研”。一些年轻医生不愿下临床,还有的搞根本无法实现临床转化的注水“科研”,到“黑市”买论文或者“科研服务”……业内人士透露,医院血拼排行榜,甚至要用上“打投”“混圈”等手段。如每次评审之前,会有医院去找相关评审专家“沟通”“汇报”,寻求“指点”“提点”,以争取更多的印象分。(5月27日《半月谈》)
医院排行榜、专科声誉排行榜等榜单的发布,已经成为医疗系统的“年度盛事”,谁蝉联榜首、谁排名上升、谁退步明显、谁落选“十强”等,总会被议论好一阵子,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除了医疗系统,榜单在社会上也总能引起很大反响,老百姓看病按图索骥,选择医院能够获得精准指导,排行榜起到了“就医指南”的作用,专科声誉排行甚至可以指引患者到具体的科室看病,功能不可谓不强大。
然而,对于这种做法,业界一直存在担忧与反对声。几年前,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袁钟写的一篇文章——《医院也排百强,荒唐》,曾在微信朋友圈里广泛流传,引发了业界对医院排行榜的冷思考。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学生成绩排名尚且加剧“分数焦虑”与应试教育,医院排名就难免对医疗秩序与医学科研等产生危害,连学校都不允许搞成绩排名了,医院排名理当慎之又慎。
在医院外宣、科室推介等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全国医院排行榜第几名”“专科声誉排行第几名”等用语,以此来标榜自身实力,医院排行榜成为“金字招牌”。然而,榜单靠前与名单跃升固然可喜可贺,却是以退步与落榜之痛为代价。排名先后不仅关乎面子,而且还连着利益,谁若不“血拼”,就可能付出现实的代价,比如业界声誉下滑、病人流失、领导问责等。
医院排行榜有存在的价值,但前提是,要防范好可能出现的弊端。名次形成的强大的压力、排行评估指标对科研与诊疗的不良导向作用、存在滥用风险的评审权等,这几股力量交织在一起,就会形成一股扭曲的力量,破坏医院生态,将诊疗与科研带偏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