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教育类APP沦为牟利工具
心累了,就放下这三样东西
收入稳定的人,很自信
走完流程要走心,送完外卖得送政策
化肥减量行动岂能变成“数字游戏”?
下一篇4 2021年4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谨防教育类APP沦为牟利工具

■  谢庆富
挟孩子以令家长 王恒/漫画
 

近日,湖南长沙的部分家长反映,有学校正在推广一款名为“教育+”的APP。家长下载并注册后可以在该软件上看到孩子每天的作业和课表、查询考试成绩、接收学校的各类通知等,前提是要一次性交150元的年费或每月交15元月费。(4月28日《新华每日电讯》)

与其他教育类APP一样,“教育+”APP有很多功能,可以为家长提供包括查询考试成绩、作业等在内的服务。当然,家长不能免费获取这些服务,交费后才能享受到这些权利。为防落下“强制家长购买”口实,学校表示家长可以“自愿”下载和使用“教育+”APP,家长不下载的不强迫。关键问题在于,家长最关心的孩子的成绩,只能通过该软件查询。

学校规避风险的手段很“高明”,但是这种手段更像是三岁小孩耍的“小聪明”,欲盖弥彰徒增笑柄。且不说教育部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能公布学生的成绩和排名,就算学校可以公布学生的成绩,也可以并且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公布,保证所有家长都可以免费获取孩子的成绩。学校只通过特定软件公布学生的成绩,不就是摆明了强制家长购买软件吗?而且,不仅学生成绩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公布,学校推广的特定软件的其他功能也都是可替代的,只要学校愿意,家长完全可以免费获取特定软件提供的各种服务,这也是家长吐槽学校“敛财有方”的根本原因。

中国人向来重视教育,只要对孩子学习成长有帮助,中国家长花再多的钱都愿意。需要强调的是,钱花得有意义,家长才心甘情愿,如果钱花得无意义,那么家长连一分钱也不愿意掏。说白了,在各类教育类APP下载问题上,家长纠结的不是每年交100多元贵不贵,而是这个钱根本就没有必要花。

学校并不强制家长下载教育类APP,而是让家长自愿下载,看似把选择权交给了家长,实际上是一种“绑架”,本质上还是强制。因为,在家长看来,凡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老师建议或推荐做的事,都是必须做的事,一点折扣都不能打。应该明确的是,教育领域与其他领域不同,涉及学生、家长经济利益的事,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老师要少用“自愿”一词,最好不用。

教育类APP的使命是成为学生成长的好帮手,而不应该是沦为某些人或单位“勒索”家长的工具。 防止教育类APP沦为牟利工具,需要多部门联动,出实招、下猛药,让那些居心叵测之人不敢动歪心思,伸手必捉。只有这样,教育领域的净土才不会被人染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