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电视剧火了,开播第一天就圈粉无数,无数个在历史课本上出现的人物在剧中变得鲜活起来,这部剧就是《觉醒年代》。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重点剧目,《觉醒年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
该剧以“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革命故事为线索,全景展现了从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段风云激荡的伟大历史进程。有观众直言,“看看百年前知识界的中青年们在干什么,见证新世界的诞生如此振奋人心。”更有网友直呼这部剧“简直是北大的校庆片”“北大人才济济,实在太让人羡慕嫉妒了”。
看看这些剧中闪耀的名字:
时任北大校长 蔡元培
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 李大钊
时任北大文科学长 陈独秀
时任北大英文系主任 胡 适
时任北大讲师 鲁 迅
时任北大图书馆助理员 毛泽东
……
一批踌躇满志、风华正茂的爱国志士,汇聚在北京大学,北大成为了青年人觉醒的重要阵地,在北大青年人为中国寻找出路的种种探索和思想交锋,清晰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过程。
《觉醒年代》的主演们,对于这段历史,有哪些自己独特的感想呢?一起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 来源:北京大学官微、北京大学校史馆、北京大学档案馆
张桐 饰 李大钊
饰演李大钊是一次很有意义的体验。在战乱动荡的年代,面对求学与革命的纠结取舍,李大钊毅然选择革命的道路,一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至今依然鼓舞着人们。李大钊为国家奔走于大江南北,为思想改革深入社会各阶层,是一位极具英雄色彩的人物。
毕彦君 饰 辜鸿铭
在剧中,辜鸿铭先生是一位非常复杂的人物,他同其他教员、年轻学生的每一场辩论,都推动着对传统文化的扬弃。立足本国文化,向全世界介绍中国文化和精神,对我有极大触动,相信对观众们也会有所启发。
张风 饰 刘半农
刘半农先生在剧中并非主角,但透过本剧,仍能体会到刘半农先生于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刘半农先生被蔡元培校长破格聘为北大预科国文教授,引领新文学的潮流更是体现着北大的思想革新。
马少骅 饰 蔡元培
随着剧中人物形象的不断丰满,我对蔡元培先生的敬意便更深。1916年底,蔡元培临危受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厉行改革,主张兼容并包,展现着大师的度量。在他的主持下,北大学者云集,逐渐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及马克思主义在国内传播的最初基地。
曹磊 饰 鲁迅
提起鲁迅其人及其文学作品,想必家喻户晓。但鲁迅为北京大学设计校徽一事,我却是进组后才知晓。三人成众,开启民智,从过去到现在,都映射着北京大学的责任与担当——做国家与民族进步的脊梁。饰演鲁迅,是我莫大的荣幸,也是莫大的鞭策与激励。
侯京健 饰 毛泽东
我在《觉醒年代》中饰青年毛泽东。与我而言,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既是挑战,更是收获。青年毛泽东物质生活困窘而精神世界富足,在北京大学,他接触、了解并最终信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切与北京大学兼容开放的学术思想、学术环境密不可分。
于和伟 饰 陈独秀
几年前曾经朗读过北大教授的公开信,这回是我第三次扮演陈独秀先生,也是又一次与北大结缘。陈独秀对这段历史有着重要意义,要演绎陈独秀的不同面貌——流亡日本时的邋遢、创立《新青年》时的意气风发、担任北大文科学长时的执着坚定,演绎新文化运动的灵魂人物,对我来说既有压力,也很荣幸。
朱贺日尧 饰 胡适
胡适对我来说是个难度很高的角色,他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时,正留学美国,这篇文章带来的争议,一直延续到他回到北京、到北大任职。如何演绎好他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合作,以及后来在政治信仰上的决裂,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我个人收获良多。
唐旭 饰 沈尹默
沈尹默先生在剧中的戏份不多,但处处都能体现其重要性。在蔡元培先生改革北大之际,沈尹默先生积极参与,后加入《新青年》担任编辑。不论在北大或是新文化运动、《新青年》中,沈尹默先生都留下了极富美学意义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