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在阳台上晾晒一刀腊肉,惹来一群馋嘴鸟。那些鸟体型似八哥,但没八哥帅气,羽毛没八哥黑亮,一身不起眼的灰褐色。鸣叫也没八哥清脆,八哥灵巧着呢,差不多赶上鹦鹉了,能跟人简单对话,那鸟儿只会“叽叽叽叽”傻叫。我是头一回见到,还不知道该叫它什么鸟。
不知名的鸟,给人印象却特别深。不是它长得好看或不好看,是它胆子大、脸皮厚,贪吃到无所顾忌。
它的嗅觉比人灵敏,人要等腊肉烧熟了才闻到香味。或许生肉有暗香,人闻不到,鸟闻得到。它一定是老远就闻到了那刀生肉的香气,不知从何处闻香而来。其时,我坐在阳台上,离那刀悬挂在阳光里的腊肉,差不多就一米远吧。一只灰褐色的鸟儿,凭空飞来,大大方方地栖落在那刀悬空的腊肉上。小鸡啄米一般,在腊肉上东瞅瞅,西瞅瞅,寻寻觅觅,挑挑拣拣,最终把目标锁定在腊肉上一块雪白处。雪白地带位于腊肉中间层,一边是灰暗的精肉,一边是金黄的肉皮。估计晒得快干的腊肉,精肉和肉皮都硬了,鸟儿无从下手,唯有中间肥膘还是软的,可以啄食。抑或它实在嘴馋,吃些肥肉才过瘾吧。
那鸟东西太不懂规矩了,遇上好吃的,便旁若无人地大快朵颐,也不管近在咫尺的主人愿不愿意。我有点不爽,抬手一挥,欲将那鸟东西驱离。它可能受了惊吓,张开翅膀,“扑棱棱”又“叽叽叽叽”地飞走了。看它一路飞行一路鸣叫的样子,似是受了莫大委屈。不平则鸣嘛。
是我想多了,它并没受到惊吓,胆子大着呢。刚被驱离,又折身回来。这次,来的还不是它一个,也不止一对,来了两对。真像传说中的某份电报:肉(钱)多,人傻,速来。呼朋引伴而来,要么是在向我示威意味,鸟多力量大;要么是视我如空气吧,可以视而不见。是哪样我都不屑一顾,不跟你鸟东西计较了,爱吃你就吃吧。充其量你就吃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二还得留给我吃。我离开阳台,回到客厅去,喝我的茶,看我的书。眼不见心不烦,懒得理睬外面的鸟事。换个角度我又想,有好东西拿出来分享,人有一种快感。不过这刀腊肉的分享对象应该是人,没想到竟是这些不请自来的鸟东西。
手上的书是《东坡小品》,恰好看到《记先夫人不残鸟雀》那一篇。东坡说,小时候他的书房外,“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东坡母亲武阳君“恶杀生”,“儿童仆婢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巢可俯而窥之。”鸟在空中飞,人在地上走。一个在上一个在下,在下的人却能轻而易举地加害在上的鸟。仅一根细长竹竿捅上去,便让高在树梢的鸟巢倾覆坠地。看来,鸟巢筑得再高也不一定高枕无忧。在苏家庭院里,鸟巢筑在低枝,比人还低,让人俯视。鸟儿如此筑巢,是对人的充分信任。人对鸟好,鸟才敢离人近对人亲啊。
由东坡《记先夫人不残鸟雀》,想到了戴名世《鸟说》。戴名世说他的书房外有一棵桂树。有阵子桂树上总有“关关”叫声,他走近一看,原来不知何时两只鸟在枝杈间做了巢。鸟巢离地不过五六尺,人举手能碰到它。灯盏大小,精密牢固,是用细草缠结而成。鸟是一雌一雄,个头很小,不盈一捧,毛色明亮,皎洁如月,令人怜爱,却叫不出它的名字。雏鸟出了壳,母鸟用翅膀掩护。公鸟外出捕食,每次觅得食物,公鸟便栖落在屋檐上,并不马上下来。有人戏弄它,伸手摇它的巢,它就朝下看着鸣叫。轻摇它轻叫,重摇它大叫,人手移开,鸣叫就停。后某日戴名世自外归来,见鸟巢倾覆在地,老鸟小鸟都没影了。问其去向,说是被童仆掠杀了。戴名世慨叹,可悲的鸟儿,因托身不当,才被奴仆屈辱,性命不保。
同样是鸟,遇人不同,命运不同。栖身于苏家庭院的鸟,遇上了苏程氏武阳君,才得以安居乐业,日子过得无忧无虑,轻轻松松繁衍后代。栖身于戴家檐外桂树上的鸟,因遇恶仆,巢覆鸟亡,断子绝孙。
照东坡的说法,鸟在本性上愿意与人亲近。尤喜将巢筑在离人近的地方,以便得到人的照应。离人远了,鸟便没有安全感,担心巢里的蛋或雏鸟有不虞之灾,葬身蛇蟒和黄鼬之腹。如此说来,人若残害了鸟,岂不比蛇鼬还毒!想到这里,我便释然,不怨刚才那些馋嘴鸟了。它敢当我面啄食腊肉,那是对我的肯定啊,相信我是善良人,不至于对它施害。
在我居住的小区里,鸟雀很多,最常见的是斑鸠。斑鸠形似鸽子,性也温顺,鸽子般跟人亲近。我们小区里的斑鸠,从不视自己为客,总以小区主人自居。它们喜欢学人的样子在路上大摇大摆地漫步。好多次,斑鸠走在前面,我走在后面,一前一后走了很远。毕竟我步子比它大,走得比它快。为不惊吓斑鸠,我竟放慢脚步,甚至停步,在路上站一会。
还有一次,斑鸠在路上漫步,我在后面驾车。这鸟东西,真是初生之犊不畏虎,它竟不给汽车让路。我只好踩下刹车,让车在路面上暂停。直到后边有车鸣笛,它才不情愿地扇扇翅膀,栖到一棵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