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学后,各地各校要着力强化中小学生作业管理,一方面学校要建立作业公示制度,合理调控作业的结构和总量;另一方面不得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检查、批改或签核作业,给学生和家长都“减负”。教育部对2021年春季学期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一系列要求。(2月24日《北京青年报》)
不能否认,某种程度上“家长作业”是为了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和提升,也是加强家校沟通的一种方式。现在的问题是,家庭教育实际上已经失去独立性,被迫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家长在这种被扭曲、坚硬的现实中承受着不得不承受的重担和角色。
但家长身为孩子第一任老师,教育好孩子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责任。虽然不用签字了,但对家长来说,该做的“家长作业”仍必须做好,而且要坚持做下去。一方面,家长是孩子的老师,就要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还要做好。尤其通过读书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和思想境界,以此更好地和孩子交流,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另一方面,在家庭这个课堂里,孩子的学习不仅要动脑,更要动手,家长的“老师”角色,是给孩子做好动手的示范,教会孩子基本的家务技能,还可以带孩子多参加社区的公益劳动。家长们这些“作业”,学校是无法代替的,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却大有裨益。
如果说,“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让我们看到了老师的“缺位”和家长的“越位”,如今一边倒支持取消家长签名,是否又会带来有家长“缺位”的风险?孩子作业,家长签字,说到底是学校教育之外的一种辅助性学习举措,而这种辅助性学习举措,有好处,也有弊端。关键在于如何扬长避短、拾遗补缺,重新梳理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中的不同功能和边界,只有老师、学生、家长三者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该做的事,改变长期以来“家长作业”中的过度依赖性与功利观念,真正体现教育的本真,才不会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